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开发玉门 支援抗战
2015年09月16日 15:44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魏国强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在抗日战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玉门油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文/魏国强

  20世纪30年代末期国际形势的变化,使中国石油工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抗日战争爆发,我国沿海港口相继被日军占领,石油进口通道几乎断绝,抗日大后方发生了严重的油荒。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正义之战呼唤中国现代石油工业。

●解放玉门油矿。

  形势所迫,政府当局不得不着手加快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位于甘肃西北部的玉门,被认为是加快开发国内石油资源最有利地区。“一滴汽油一滴血”,在民族危亡之时,一大批志士仁人怀揣产业报国之志,身披大漠长风,来到祁连山下、老君庙前,在穷塞绝域之地,开创我国现代石油工业。

  派出人员 开展工作

  19世纪中叶,玉门当地居民就开始土法采油。20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有许多中外地质家对玉门进行考察,一致认为玉门石油具有开采价值。1921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谢家荣对玉门实地考察后认为,石油河一带为背斜构造,储、盖条件好。1928年地质学家张人鉴也认为玉门石油河存在储油背斜。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发投资大,不可能获得丰厚利润,因而始终未能付诸实施。

  1935年,由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和一批富豪组成的“中国煤油探矿公司”,从国民政府实业部取得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开采石油的特许权,并于1937年派出由美国地质家马文·韦勒、弗雷德·萨顿和中国地质家孙健初组成的“试操队”,在对包括玉门在内的甘、青地区进行考察后,1938年2月提出一份《中国西北甘肃青海两省地质考察报告》,其中对玉门石油河构造评价甚为明确:“目前已可断言,石油即将出现于甘肃之西北部,石油河背斜为一储油构造,如具备良好条件,可望获致极佳产量。目前除钻探之外,尚无其他办法可证明能提供多少石油,如能改善交通条件,此处毫无疑问将成为一个最具有价值的石油产地……”

  报告还论证了在石油河附近建设一座油矿的可能性,指出从国防角度看,在目前中日战争中开发西北油田,重要意义不难想象,应“不惜任何代价钻探石油河构造,开发油田”。报告附石油河背斜1:50000地质图。

  1937年进行的这次考察,引起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资深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重视。1938年4月,翁文灏在国民政府临时所在地武汉,两次会见试探队的地质家韦勒和孙健初,讨论了西北考察和玉门的情况。不久,经济部做出决定,收回中国煤油探矿公司在甘、青、新三省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于当年6月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点召正在美国攻读石油工程的矿冶专家严爽回国,担任筹备处主任,并决定尽快派出人员前往玉门开展工作。

  同心为国 决无异议

  开发玉门石油的举措,得到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甘肃油矿事务处成立后,为解决钻探设备问题,翁文灏专程前往汉口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会晤中共代表周恩来,商议将资源委员会原陕北油矿留在当地的两台顿钻钻机拆迁玉门。周恩来当即表示:同心为国,决无异议,同意拆迁,并指定十八集团军驻陕代表林伯渠负责办理此事。

  资源委员会派出的人员1938年8月到达陕北,拆迁工作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全力支持和帮助。在运输力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十八集团军抽调军车予以配合。陕北油矿20名工人随机调往。1938年10月,两台钻机及配件全补运到玉门,陕北油矿的工人同时到达。

  由筹备处主任严爽、地质师孙健初、测量员靳锡庚以及工人邢长仲、宿光远、刘万才、刘兴国等组成的勘探队,1938年12月23日,骑着骆驼从酒泉出发。时值数九,风雪交加。骑在驼背上时间稍长,双脚就被冻得麻木,只好不时离开驼背,徒步行走,活动身体。经过4天跋涉,于12月26日到达海拔2400多米高的石油河畔。这里荒无人烟,草木稀少,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老君庙。他们在老君庙旁边支起一顶蒙古包,安营扎寨,展开测量地形勘察地质,确定井位等工作,迈开了开发玉门石油的第一步。

  严爽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矿冶系,担任过探煤技师、陕北石油勘探处代处长、延长石油厂厂长,主持过钻井、采油、炼油工作,考察过日本、美国的油田、炼厂,在美国诺曼大学进修石油工程一年,有较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从到达石油河的第二天起,他就和孙健初一起,先后勘察了弓形山、干油泉、三橛湾、石油沟等一带的地质状况,制定了包括地质、钻探、器材、费用在内的“1939年度工作计划书”。其中“钻探”一节写道:“拟分石油河、干油泉、三橛湾、小石油沟四区进行。”“暂定石油河与干油泉各钻井3口,三橛湾2口,均在背斜南翼,小石油沟2口,在断层线南1500米,井深预计500米—1500米。”为了贯彻这个计划,他往来于酒泉与老君庙之间,组织各项工作展开。

  孙健初192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工科采矿系,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正,长期从事野外地质调查,1937年和韦勒、萨顿到石油河进行过调查,对这一带地质状况有所了解。在进一步对玉门石油地质情况调查研究以后,他提出:“沿弓形山背斜轴心至南,自西而东拟定钻眼8个,再相距200米处,复定钻眼8个,共成南北二排,是为第一期。各钻眼如能多数出油,再于背斜层南翼及两端酌定距离,缓钻多眼,以定油层之边际,是为第二期。”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和靳锡庚等在石油河周边荒山野岭之间,反复踏勘,确定井位。

  反复踏勘 确定井位

  当时条件极为艰难。他们到老君庙的第二天,就开始野外调查和测量。向西望去,有一座100多米高的弓形山,他们决定去那里察看,但是找不到路,只好沿着石油河西岸的峭壁向上爬。前面的人用镐挖出踩脚的台阶,后面的人用力把前面的人托上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上了山顶。

  玉门的冬季常常刮起六七级大风,山高风大,野外工作,人站不稳。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身上穿着又沉又厚的皮大衣,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每天都在野外午餐,真可谓是“风餐”。喝不上水,只好到山沟里抓把雪吃。带出来的馒头冻成了冰疙瘩,就拔些骆驼草点燃烤一烤吃。12月27日黄昏时分,孙健初一行骑着已经疲惫不堪的骆驼,沿着一条深谷,缓慢地行进。这里是祁连山北坡。千仞绝壁,横绝飞鸟,积雪茫茫,寒风刺骨,一片灰色的苍凉和广漠的宁静。这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世界!

  “那就是老君庙!”熟悉这里情况的陶复兴,指点着深峡东岸半坡上一个土红色小房向大家说。孙健初用手遮住夕阳余辉,眺望着那个小房,辨认出正是一年前他同美国地质学家韦勒考察这里时所看见的那座小庙。他便同走在后面的严爽商量,把大本营扎在老君庙旁。

  古老的石油河,依旧翻卷着浪花向北流淌着。它目睹多少挟风尘而来又匆匆离去的学者,也听到无数惊呼与悲叹。这次它仍然用沉默迎接着孙健初一行的到来。夜幕悄悄降临地面,孙健初一行人就在小庙旁支撑起蒙古包房和帐篷,把小庙的右耳房当厨房,在这里安营扎寨。

  生产油品 支援抗战

  他们把居住的地方做了一番整理并稍作休息,以恢复长途跋涉的疲劳。第二天,12月29日清早,他们走出蒙古包,迎着刺骨寒风,踏着积雪,分头开始了艰苦的勘测工作。

  他们做了明确分工,孙健初负责调查地质构造,靳锡庚率测工们测绘地形;严爽负责总务并兼顾后勤和联络等工作。从此,严爽往来于酒泉、老君庙之间,为孙健初等做后勤供应。

  “远在古代,相当于喜马拉雅山隆起的时期,地层的变迁导致这里地壳上升。而石油河水在固定的河道上冲刷,再加上地层下陷,使这里变成峡谷,从而整齐地把地层裸露出来。每一个地层,表明着一个地质年代……从剖面上看,这是一个穹窿背斜构造。”孙健初、严爽、靳锡庚沿着石油河考察两岸峭壁显示的地层情况,这里是有名的“弓形山”。孙健初讲述着弓形山的来历。

  严爽、靳锡庚听了频频点头。他们懂得,找到这种穹窿背斜构造,预示着这里有储集油气的地质条件;而油泉的发现,则表明这里确实有石油。他们兴奋之余,沿着悬崖间的小路,登上顶端。此时,虽然天气尚好,但寒风益加肆虐。他们嘴里呼出的热气,转眼间变成冰凌,挂在眉毛和帽沿上。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几个月。

  就这样,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到1939年1月,从各地调集、招雇的员工先后来到,从陕北拆运的钻机及其他器材物资也被陆续运到。1939年3月,完成地质图、构造图多幅,提出第一批8口井的井位。3月13日,老君庙1号井开钻,从而发现了老君庙油田。1939年8月11日,玉门第一口油井获工业油流。消息传出,全国抗日军民受到极大鼓舞,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奔赴玉门,投身到开发石油的行列之中。

  老君庙炼油厂建成后当年生产汽油211吨,煤油100吨,柴油193吨。与此同时,在石油河畔建起了简易炼油设施。为扩大炼油能力,并从重庆等地采购设备和器材。玉门所产油品陆续被运往抗日前线支援抗战。

  加速建设 抗战军兴

  为了尽快拿出石油产品支援抗战,甘肃油矿筹备处四处搜购器材设备,建造炼油装置。至1939年底,共加工原油71.5吨,生产汽油11.6吨,煤油13吨,柴油23.5吨,并利用运送物资抵矿返渝的空车,将玉门所产的汽油、煤油、柴油运往重庆等地,使大后方第一次用上了国产的石油产品。此事在大后方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抗战期间,玉门油矿生产原油总量占同期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是旧中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石油矿场,给抗战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国石油工业从这里起步。

  玉门油矿的开发,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翁文灏乘势前行,主持资源委员会审定《甘肃油矿二年扩展计划》,所需资金经当时最高国防委员会国防工业会议讨论通过,1940年11月派人赴美国采购油矿器材,推进油矿的发展。在抗战后方出现严重缺油的情况下,他还积极策划并组织石油代用品生产,供应军需民用,支持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石油代用品生产,对于缓解油料匮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扩大玉门油矿的生产规模,拿出更多的石油产品支援抗战,1941年3月,资源委员会撤销甘肃油矿筹备处,在重庆成立甘肃油矿局,并任命孙越崎为总经理,要求加深钻探,扩大勘探领域,提高原油产量;加速炼厂建设,增加汽油、煤油等成品油生产。嗣后,甘肃油矿局从培训技术骨干,增加物资供应、扩大炼油装置、配套矿区设施等方面入手,使玉门油矿的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在当时油品极为缺乏的情况下,成为抗日战争大后方振奋人心的重大事件。

  1942年,玉门油矿的原油年产量达到4600多吨,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除供给行政院液体燃料委员会、航空委员会、驻华美军总部、军政部交通局、辎重兵司令部、第八战区兵站总监部、陕甘战区司令部、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等军政部门外,还先后在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设立了油品分销机构,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玉门的油品。

●1949年,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经过油矿员工的坚决斗争,玉门油矿完整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这是时任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康世恩(左1)、军事副总代表焦力人(左2)接回被国民党关押的工人。

  “抗战军兴,南疆封锁,外油几频断绝,本局营业蒸蒸,乃一时之特殊现象,因供求之极端失衡,各界用户迫切需要,不得不跋涉荒凉,前来接洽,面交上级机关之函电,意带恳求之意,油款先付与后付,情皆自甘,数量更不计较,只要有油可给,即可满足。提油之车,盛油之桶,莫不用户自理,无须我方预售。”玉门油矿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油品销售盛况空前,不但大大缓解了大后方的油荒,而且直接支援了抗战。

  日军1943年企图强渡风陵渡,入侵陕西省,由于玉门油矿提供了充足的汽油,运输部门及时将苏联支援的大炮从新疆赶运到前线,从而阻止了日军的进攻。1944年,美国空军的飞机使用玉门油矿提供的汽油,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东京和被日军占领的唐山林西发电厂,给予日寇以有力地打击。

  1939年到1945年,玉门油矿累计生产原油25万吨,除将部分原油运往内地加工外,还自炼汽油、煤油、柴油5万多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图片均由霄汉提供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链 接

  老一井玉门重大发现井

  老君庙油田1号井称“老一井”(又称“一井”),是玉门油矿勘探的重大发现井。1939年3月23日,孙健初在老君庙北15米处确定该井位,开始人工挖掘方井。3月27日,一井挖掘到23米深处,原油从砂砾中涌出来,日产l.5吨左右。5月6日,下入表层套管后,改用顿钻加深。8月11日,在115.51米处,发现K油层,日喷原油10吨左右。一井出油,揭开了开发玉门石油的序幕,翻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第一页。

  1940年春,甘肃油矿筹备处从四川调来1台柴油机作动力的抽油机安装到该井上,“老一井”自此成为中国石油第一口机械采油井。初期日产原油1吨左右,后逐渐减少至0.2吨。1941年10月,因井壁坍塌,油层被堵塞,一井报废。

  1953年3月,玉门油矿对该井修复加深,老一井再次出油。1962年油竭停产。1965年曾组织重修,但无效果。至此,该井累计产油845.9吨,产天然气177300立方米。

  2001年,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1939年大事记中,刻载铭文“甘肃玉门油矿第一号井出油”。玉门油田为了纪念“老一井”这口发现井,勒石立碑,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精神及玉门优良传统教育场点。2013年3月,它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点 评

  实业救国 贡献卓著

  抗战爆发,洋油断绝,一滴汽油一滴血,问苍茫大地,油在哪里?胸怀石油报国梦想的知识分子们,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将目光投向了甘肃玉门。

  石油河有石油,玉门有石油。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国家急需石油之时,石油河像一盏明灯点亮了石油先辈的报国梦。在这里,他们把石油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抗日前线,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实现了他们的实业救国梦。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发源地。石油河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母亲河,也是发展壮大石油工业的生命河。石油河流淌进了历史,流淌进了石油人的心中。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