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献身新中国的勘探尖兵
2014年05月08日 10:01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萳茳礽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距库车几十公里的天山峡谷中有条山沟叫“健人沟”,是由勘探尖兵戴健和李越人的名字命名的。

  ○文/萳茳礽

  戴健、李越人、李乃君、杨秀龙、周正淦是新中国第一批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献身的地质工作者。1958年8月18日,戴健和李越人等在新疆库车县依奇克里克地质详查时突遇山洪暴发牺牲,在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为此,后人便将吞噬她们的山沟叫作“健人沟”。

  不做温室花朵

  1955年6月,戴健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被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当秘书。她不愿留在机关,坚决要求到野外地质队去工作接受锻炼。

  地调处1958年春天成立地质队,戴健当了113地质队队长,带领着队员们来到依奇克里克山区从事野外踏勘工作。她工作认真,事业心极强。每次画图,整理标本,她都抢着干。有一次她病了,发烧拉肚子,躺在行军床上起不来,找大夫看了几次。在病床上,她还不忘整理资料、画柱状图。经过七八天的治疗,她的病才好。

  冬天收工后戴健回乌鲁木齐地调处整理资料,编写地质调研报告。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她每天起得很早,看上一小时书后才吃早饭上班。下班后,她坚持学习到晚上10点钟才回宿舍休息。

  在野外工作中,遇到紧急情况,戴健都能沉着应对,临危不乱。一次,她骑马去山里工作,过河时马踩着石头滑倒,把她从马上摔下来。她毫不畏惧,硬是抱着马脖子不撒手,最终化险为夷,坚持过了河,穿着一身湿衣服继续工作。

  戴健生活俭朴,从不乱花钱。由于家庭负担较重,弟妹多,为了供他们上学,她每月的工资除留伙食费外,其余大部分寄给家中。

  陡崖变成通途

  依奇克里克山区地处天山南麓,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3500米,地形构造复杂,山势陡峭,悬崖林立,山峰犬牙交错,地表被砾石、砂岩等覆盖,人走在上面稍有不慎就有滑下悬崖的危险。这里气候复杂多变,天气变化异常,昼夜温差、南北温差非常大,暴雨频繁,洪水凶猛,一旦遇到洪水泛滥,陡崖峭壁经常发生塌方。

  这里山地落差大,从山脚下的驻地到工区内最高的地方相对高差达2000多米,地表分化特别严重,冲沟异常发育,地表被切割得千沟万壑,峰峦叠嶂,沟谷纵横,工区环境异常艰险。到工区后,113地质队的队员们沿着深沟进山,所有施工设施只有靠人抬肩扛,穿冲沟、翻陡崖、攀峭壁,徒步上测线,每天爬几十里山路,有时因路远晚上回不来,就睡在山洞里当“团长”。

  一次,遇到一座陡崖挡住了去路,向导说这是登山的必经之路。走近一看,光秃秃的崖壁上隐约可见斧凿的石阶痕迹,因风化腐蚀,已无法攀登。戴健建议做架梯子。于是大家返回到帐篷里,想办法找来几根粗大的树杆做梯架,再用粗麻绳一节一节绑在中间做横撑。梯子做好架在陡崖上,戴健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梯”,说是她老家湘西山区就这么叫。

  队里有很多人是从平原来的未见过大山,更未爬过陡崖险梯,开始爬云梯时,看见那晃晃悠悠的梯架、高耸的陡崖,加上头顶上云雾缭绕,心里十分害怕,戴健就带头往上爬。她身体瘦小,性格文静,可往上爬的劲头却赛过男队员。她爬云梯的动作敏捷利索,跟在她后面的队员,眼睛盯着她的大头鞋鞋底,照着她的姿势一步步攀登,小心翼翼地抓住梯架,手心捏出了汗,脚踩在软麻绳上像在云里踩钢丝。

  戴健看到有人没跟上,就停下来等,还用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的普通话给大家鼓劲:“莫怕啰!手抓紧,脚踩稳,再坚持几步就到啦。”戴健上去后又来拉大家。在她的鼓励下,大家终于爬上了陡崖。

  由于当时有“云梯”这个既原始又实用的工具,陡崖变通途,爬山节省了时间,他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原计划10天的踏勘任务,只用5天就圆满完成了。

  喊声山谷回荡

  进入夏季,工区中不是阴雨连绵就是大雨倾盆。1955年8月18日,库车地区突降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出现了百年未遇的洪灾。山风吹得周围的野草刷刷地响,山谷中不时传出野狼的嚎叫,令人毛骨悚然。

  狂风呼啸着卷走了队员们唯一可以栖身的帐篷,紧接着又是一场冰雹,无情地砸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用双手紧紧护着头,没有别的选择,任凭雨水和冰雹打着他们的身体,泪水止不住地流,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笼罩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放开嗓子在大风大雨中呼喊,喊声在山谷中回荡。

  当天下午传来李乃君和杨秀龙两名队员被洪水冲走的消息。在河沟下游队员们将他们捞起来,队医加紧抢救,做人工呼吸,却无力回天。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日子里,突如其来的洪水吞噬了正在山里工作的5名勘察队员的生命。这场恶魔般的洪水还带走了戴健、李越人和周正淦。

  这天,戴健和李越人等在依奇克里克深山里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作业。行进中,天气突变,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戴健和李越人为抢回落水的地质资料和标本,不幸被山洪卷走。几天后,当寻找到她俩的遗体时,已血肉模糊。戴健的手紧紧攥着勘探资料包,包里的地质资料保存得十分完整,那双攀登过云梯的大头鞋仍在她的脚上穿得好好的。下葬的时候,戴健的手指掰都掰不开。队友和当地送葬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戴健牺牲时年仅24岁,李越人牺牲时年仅19岁。

  逝者在天之灵

  这场6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使地质调查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和新疆石油管理局领导立即与民航局联系,迅速派出飞机为遍布新疆的各野外小队空投粮食,并紧急命令野外队收工。进行短暂休整后,组织上又重新组队,想方设法努力挽回工作中的损失。

  苍天有眼,在戴健等牺牲的两个月后,经她们勘察选定的依奇克里克第一口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日产原油140立方米,首次获得重大突破。塔里木盆地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诞生了。这算是对逝者在天之灵的最好慰藉吧!依奇克里克是个小石油矿,当时年产成品油不到4万吨。虽然产量微不足道,却解了南疆部分地区缺油的燃眉之急。

  为了纪念113队队长戴健(女)、队员李越人,114队队员李乃君(女)、杨秀龙,115队队员周正淦5位地质队员遇难,依奇克里克矿区建立起一座烈士纪念碑,并把她们牺牲的那条山沟命名为“健人沟”。塔里木矿务局党委追认戴健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每当清明时节,许多不知名的人来到依奇克里克瞻仰烈士墓,默默地站在纪念碑前,他们用泪眼仰望蓝天白云,仰望天山雪峰,寻觅那山中的云梯。

  责任编辑:陈尔东

  点 评

  风采血染就 奉献不避险

  开门见高山,云雾绕井边,出门就爬坡,走路背朝天。大自然的凶险,给勘探尖兵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辛,甚至于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虽死犹生,为后人留下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鲜明骨血,在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

  山叠嶂千仞无言,清风明月梦相伴,坚强一颗心,人在天地间。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勘探尖兵没有退缩,是水一起趟,是火一起闯,默默承受着人体所能达到的极限。暴雨洪水锤炼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工区处处留下他们的脚印。冲沟、断崖中回荡着他们隆隆的炮声。

  山高人为峰,山在人脚下。巍巍乎情系高山,万水千山勘探尖兵踏遍,苦中有甜一路勇敢向前。面对艰难困苦,勘探尖兵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走出一条在特殊山地组织野外勘探的路子,为后来的地质队员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山地勘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数次尝试,不间断付出,一代又一代地质队员前仆后继,孜孜以求,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坚持过后是曙光。半个世纪以来,塔里木盆地探明了规模巨大的天然气储量,昔日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变成了风笛嘹亮的油气之路。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