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火头军王传祥
2014年05月12日 15:5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谭 晔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王传祥坚守七尺灶台,用心血和汗水弹奏他心中的乐章。

  ○ 文/谭 晔

  时下,在中国餐饮行业,45元能够吃几个菜?

  不要说大中城市,就是在一个县级市餐馆,45元也只能点一个中等菜肴。那么,有45元吃一天,每顿饭可以品尝到40多个小菜,而且还能够吃到鱼和虾的地方吗?

  有。这就是辽河油田干部管理学院食堂。

  在辽河油田干部管理学院,有一位在七尺灶台烟熏火燎了近40年的汉子。他就是59岁的炊事班长王传祥。为了让学员吃出健康,吃出温馨,吃出文化,吃出品位,王传祥在炊事班长的位置一干就是40年!

  45元的传说

  在敞亮洁净的学校餐厅,四周墙面挂满锦旗。食堂管理员李春林,一位副团级转业军人指着80多面锦旗说:“我们有位炊事班长,叫王传祥。有了他,我们食堂才有这么多荣誉,45元一天的伙食才能够让你吃得好、吃得饱。”

  说起王传祥,李春林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他这个人干活不惜力,一天到晚不知道累。嗓门大,每天大声吆喝着,挺吓人的;不喊也不行,做起饭来,锅碗瓢勺交响曲,每天他要上厨指挥。”

  正说着,只听餐厅门外有人亮着大嗓门和炊事员说话。闻其声,知其人。老李说:“是他来了。”循声望去,只见来人中等身材,眼睛不大眯缝着,圆圆的面庞黑里透红,莞尔一笑,腮边浅现酒窝,腰板虽然不是那么挺拔,仍然显示出军人气概。

  “你好,我是王传祥!”声音果然洪亮高亢,一双大手握过来,非常有力。我们彼此寒暄几句,王传祥说:“吃饭时间到了。”

  我看到了传说中的辽河油田干部管理学院学员的伙食。除了正餐有30多道热菜六七种主食外,还有40多种小菜五颜六色、清新鲜嫩。但你想不到这些小菜大多是废物利用。萝卜皮、香菜根、辣椒胡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制作小菜是王传祥在部队练就的手艺。王传祥带领炊事员们在学校食堂前废弃的花窖开拓出一亩多菜地,种下20多种蔬菜,每年自产几万斤无公害蔬菜,为学校节省几万元开支。菜地也成为制作小菜的宝地。即使那些看似没有用的葱骨朵儿,王传祥也舍不得丢弃,而是把它们洗干净,用打馅机打碎,再放上干红椒等调料。于是,学员餐桌上便多了一种深受学员喜爱的小菜——自制辣酱。

  一位资深教授说:“走遍全国也没看到过这么多种自己制作的小菜。”另一位经济学教授一边品尝,一边算账:这么多小菜不要说去大超市去买,就是到低级市场批发,一年没有3万~5万也下不来啊。

  即使小菜是自己制作的,但45元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保持这样的伙食质量似乎是不可能的。

  “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在节约上下功夫。”王传祥说,“我们不能从学员嘴里抠东西,要为学员嘴里送东西。”

  降低食堂营业成本关键在于主副食的采购,王传祥深明此理。为此,王传祥经常起大早赶到菜市场,为的是批发到第一手菜。因为第一手菜每斤能够节省0.5元以上。

  在菜市场商贩眼里,王传祥是个十足的老抠儿,经常为了几分钱讨价还价。一次买活桂鱼,一斤45元,商贩要用加厚的黑塑料袋和鱼一起过称,王传祥不干。他一合计:用加厚黑塑料袋浸上水,就会增加二三两,就是十几元钱。他坚持要一条条称完再装袋子。商贩摇摇头挖苦他:“至于这么抠吗?”

  食堂的节省正是王传祥一分一分抠出来的。这些年,他每天加班加点却从未要过一个加班费;为食堂购菜从来不要车,不搭车,能用自行车、摩托车驮的就用车驮,一年节约车费就达上万元;他购物跑坏了5台电动车、摩托车,修理费花了上千元都是自掏腰包。

  为了节省外雇工,王传祥和管理员李春林商定:食堂一人多岗,分工合作,大厨也是洗碗工,管理员、班长也是择菜和拖地工。什么活都干,哪儿忙上哪儿去,为的是节省几个人的开支,把节省下来的钱放到学员伙食上。

  灶台“三部曲”

  在辽河油田干部管理学院,45元吃得饱不算,吃得好才让人心服口服。

  在学校食堂,菜谱不是张贴在墙上,而是刻在王传祥的心里。培训班计划一到,他都要做一番调查,然后根据学员具体情况决定菜饭的荤素咸淡、酸甜苦辣与就餐数量,保证人人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杜绝出现有些菜不够吃,有些菜没人吃的现象。他还带领大家去采摘野菜。冬天包的野菜馅饺子、包子,深受学员欢迎。

  王传祥要求厨师、面点师每周必须推出2~3道菜品、1~2样主食。他常说,没有创新就是倒退。他从不放过学习机会。一次,他在一家小饭店参加一个老乡生日聚会,发现一道茄子菜烧得别具风味,就遛到后厨想探个究竟,结果被饭店老板发现,硬是被人从后厨撵了出来。

  为了让学员吃得满意,王传祥每天到餐厅细心观察学员打菜情况。一天,他发现一位学员盘子里只有咸菜,就立即走上前问这位学员为什么不打热菜?学员有点不好意思:“我这个人有个怪毛病,不吃葱、姜、蒜。”王传祥说:“这好办,您稍等一会儿。”他马上到后厨炒了两道不放葱、姜、蒜的菜,亲自送到这位学员的餐桌上。这位学员万分感动。

  为了不断提高饭菜质量,王传祥组织炊事员每周开两次班务会,按照学员和客人的反馈意见,随时调整主副食品种,同时注重把好采购关。他带人每年外出采购新粮食,研究粗粮细作,品种达到10多种。他还组织大家自己腌酸菜、生豆芽、做小咸菜等,不仅让就餐人员吃上了可口的饭菜,而且确保了食品的卫生安全。

  学员们都说,学校的粥好喝。但他们不知道王传祥付出的心血有多少。每天凌晨拖完地,他就开始熬粥。作为大食堂,用头一天的剩米饭熬粥无可非议。可王传祥认为,要让学员喝上好粥,适应不同地区学员的口味,那就得生米下锅,小火慢熬,品种多样化。这些年来,学校早餐的粥品最多达到13种。 凌晨四五点,粥熬好了,王传祥开始蹬上三轮车到批发市场批发第一手菜。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王传祥每天用心弹奏他的三部曲。食堂、菜地、菜市场,三点一线,他马不停蹄,牛筋底硬是磨出几个窟窿。最多一年,他穿坏过9双鞋。

  吊线班长

  辽河油田干部管理学院食堂的伙食好吃,让人想不到的是桌椅摆放也是井井有条。

  这些年来,王传祥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对炊事班进行半军事化管理。他要求餐厅的桌椅等餐具必须摆列整齐,横成行、竖成线,50多张餐桌、600多把椅子,筷子笼、牙签盒、餐巾纸横看竖看都在一条线上,40多种小菜的筷子朝向一致摆放在小菜盆上。

  王传祥就像个专业木匠,只要走进食堂,就眯起一只眼睛吊线。因此,他被戏称为“吊线班长”。

  王传祥对饭菜质量严格把关,菜肴必须色香味俱佳才能上餐桌。一次,一位厨师正准备将一道炸肉丸子装盘上桌,他发现欠火候,立即责令厨师重新做。几位年轻炊事员在一旁嘀咕:“咱是大锅菜、大锅饭、大食堂,差不多就行了,又不是星级酒店。”王传祥一听,嗓门立马提高八度:“大食堂、大锅菜、大锅饭也要有标准。我们到什么时候标准都不能降!”

  王传祥执行标准可谓六亲不认。改刀工刘金锁是他的老战友,两人有30多年的交情。有一次,王传祥发现刘金锁换完工作服后没洗手就去切菜,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毫不留情,并放出狠话说:“再发现一次你就走人!”

  还有一次,厨师王家运在翻炒茄子丝时被王传祥叫停:“色泽不对,盐放多了!”王家运一尝果然咸了一点。于是,他二话没说,重新开始炒制。

  王传祥对炊事员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对自己更加严格。每天凌晨3点多,他会悄无声息、蹑手蹑脚走进食堂。先是拖地,年过半百的人硬是挥动墩布一步一步挪,豆大的汗珠洒落在3000多平米的地面。发现地面有油渍,他就用餐巾纸擦拭干净,不留印记。

  多年来,王传祥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琴师和乐手,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没节假日、双休日,坚守在七尺灶台,用心血和汗水弹奏他心中的乐章。

  听说王传祥一度离开过他的岗位。上世纪90年代末,王传祥停薪留职,开了个小饭店。凭借他曾师从辽菜名厨王九章、国家一级厨师资质和人脉关系,他的小饭店生意非常红火,最多一天净赚8000元。王传祥提前进入小康时代。

  这时候,干部管理学院食堂一度呈现学校领导、办班单位和学员“三不满意”状态,每年亏损10多万元。学校领导恳请王传祥“出山”接管“三不满意”的乱摊子。军人出身的王传祥不顾家人反对,临危受命,开始重操旧业,担任学校食堂炊事班长,把全部精力用在食堂管理上。

  他和管理员李春林携手同心,“三不满意”食堂很快面貌焕然一新,扭亏为盈。眼瞅着食堂锦旗一面面多起来,他家那个生意红火的小饭店却很快倒闭了。有人说,老王这人有点缺心眼。王传祥乐呵呵地说:“食堂虽小关系到油田的发展,我那点钱算啥?”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