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梁文龙:传承责任 勇于担当
2014年07月07日 15:0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赵雪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传承赋予梁文龙投身石油行业的坚定信念,他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当代石油人的赞歌。

  文/本刊记者 赵 雪

父辈的石油精神和自身对石油事业的热爱,成为梁文龙不断前行的动力。

  采访梁文龙的时间定在周日上午。走进华北石油局分公司鄂北工区指挥部大本营,这里并没有周末的轻松氛围。楼道里不时有人快速穿梭,每个办公室的忙碌景象与工作日并无二致。

  在指挥部主任办公室,梁文龙正与一位钻井技术老专家探讨前一天钻井现场出现的问题。几乎没有周末和休息日,这样的忙碌状态对41岁的梁文龙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人生四十而不惑。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梁文龙养成沉着、低调的性格。和他攀谈,可以强烈感受到那份对石油事业的执著与坚定。这份信念来自父辈的感染和对石油行业的热爱,梁文龙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从小家传承到大家。

  父辈的传承

  1992年,梁文龙报考了石油院校,甚至没有想一下是否还有其他学校适合自己。这样的情怀源于从父辈传承而来的责任感。

  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双手沾满油泥的钻工,一个浑身散发油味、被自己竭力躲避着的陌生汉子。就在他刚踏进大学校门时,年仅39岁的父亲累倒了。尽管与父亲的感情仅限于每年零星而短暂的见面,但父辈对国家的担当却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脑海。遗像前,他默默地多了一份承诺。

  1996年,大学毕业的梁文龙进入华北石油局五普工作,并主动要求到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新疆工区,扎根野外。这一扎就是十几年。

  九十年代的野外工作环境与现在相比,可谓天壤之别。“那时的野外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交通、通信、生活都非常不方便”,梁文龙感慨:“当时井队唯一的通讯设施就是一个电台,而且每天定时和基地联系工作之用,和家人通话只能跑到40公里外的小镇上。1998年,是我在新疆过的第一个春节,年三十吃完中午饭,我就坐着井队的值班车赶到小镇上,40多公里的‘搓板路’开了近两个小时。紧接着又得排很长时间的队才和家人通上了话。”那时的经历对他来说,早已变成笑谈。

  18年来,情系石油工作的梁文龙有12个春节是在野外度过的。春节吃顿团圆饭也成了家人的一种奢望。回基地开会是他儿子最开心的事情,因为那样父子才能相聚。一次回去路上,碰巧遇到放学的儿子,父子俩高兴地相互搂着,他也从儿子“兴奋和激动的眼神里”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抹不去的石油情结和辛勤的汗水不仅点亮了梁文龙的石油生涯,也为他带来了荣誉。18年来,梁文龙先后获得河南省和中国石化“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石化“五大会战”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五一前夕,他又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责任源于热爱

  上个世纪末,在担任井队技术负责期间,梁文龙曾用一只HAT127钻头创当年同类单只钻头进尺全国记录,这也让他从毕业三年的一介学子逐步磨练成业务精英。

  2003年,他带领华北钻井队首次走向国际市场,两年时间使外方工程效率大幅提高,得到外方公司高度钦佩和赞赏。2006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梁文龙受到当地国家石油分公司邀请,欲聘其为钻井总监,年薪近200万元,被他婉拒。在他耳边仿佛有个声音提醒自己:“你的家在中国,是中石化培养了你……”

  由于梁文龙曾在国外期间与LUKOIL、斯伦贝谢等多家国际知名公司都成功合作过,积累了较丰富的国际石油工程和油服先进管理经验,在担任西部公司常务副经理和经理期间,通过带领公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使企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其个人才华和管理水平得到华北局领导的认可。2012年,华北石油局领导委以重任,调其到鄂北工区担任气田天然气上产会战指挥部主任。

  鄂尔多斯北部天然气上产会战是中石化“十二五”期间天然气上产的主战场之一。这里的气藏属于典型的“磨刀石里找油气”,当年需完成1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建任务。

  梁文龙的工作性质也由相对专一的石油工程管理转为综合的油气上产会战管理。尽管身上的责任和压力重大,但梁文龙再一次用行动诠释了他对当代石油人责任与担当的理解。

  这次转型使梁文龙的管理工作内容更为全面,视野变得更加广阔。“以前的工作都是从工程公司乙方角度考虑,哪儿有市场就去哪儿,想办法占领市场份额。现在作为甲方,则要从甲乙双方利益做全盘考虑。”他对记者说:“只有打造优质工程市场,实现甲乙共赢,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可以打造出甲乙共赢的优质市场。

  在市场打拼多年的梁文龙深谙其中的道理,及时对不同钻井公司的施工队伍进行分析,确定其平均施工曲线。并以此曲线作为制定钻井生产计划的依据,采取分级管理,确定“快慢班”两条腿运行。同时,经常性组织召开钻井、压裂、试采气等专项技术交流会、借鉴外部油田先进工作经验及技术等,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使高水平队伍施工效率更高,低水平队伍快速发展。

  在生产组织上,梁文龙通过推行“井型专打”、 “区域专打”,使特定的队伍在特定的区域干特定的工程来培育“高、精、专”的承包商队伍。同时强化“钻机不等井场,施工不等设计,前线不等后勤、作业不等协调”的理念,加强部门之间、甲乙方之间、会战单位之间协作,铺就出一条开发中的“高速通道”,使工区施工效率不断提升,记录不断刷新,在实现气田低成本开发的同时,承包商施工成本也大幅降低,大牛地气田也成为众多承包商队伍“淘金”的乐土。

  为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从父辈传承下来的责任感不知不觉中在梁文龙身上幻化成创新的工作理念。在他看来,企业不仅要盈利更要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

  采访过程中,多位公司员工先后向记者表示:“最佩服梁总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在环保方面。”其中一名员工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梁总常说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梁文龙对记者笑言:“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内在的含义。”而他,也在用行动来演绎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响应国家和集团公司的低碳环保号召和要求,他自我加压,始终在寻找“不影响生产、不增加费用的产建和采气环保项目。”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想坚持并非易事,但梁文龙却显得很执着:“我们不仅要给后代创造财富,更要给他们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短短两年间,掐灭气田“火把”、压裂返排液施行回收、钻井泥浆不落地等一个个环保项目相继“出炉”。

  面对大牛地气田的高成本开发,他和同事日夜扳着指头精细计算压裂返排液、治理泥浆坑处理费等成本与环保账,终于找到了“可心”的项目。事实上,该项目最初并非用于解决环保问题。去年夏天,大牛地气田J66P3H井井漏,来自国内外的专家通过各种传统技术进行堵漏,但100多天过去,效果依然不明显。日夜牵挂井漏的梁文龙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发现了一家技术服务商的“镶嵌膜”技术。他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苦苦寻找的良方吗?”

  井漏被成功堵住了,他也在堵漏现场惊喜地发现在这个技术背后没有被挖潜的巨大环保潜力。在得到领导和技术部门的认同后,他立即组织在两口井进行初步使用,并在大平探2井进行镶嵌膜体系与泥浆不落地装置的组合运行试验——消灭了井场泥浆池,废液和废屑全部“重生”。

  这两项技术巧妙组合的效果让梁文龙和他的战友激动不已:“当我们发现这个技术对成本投入和环境保护是个双赢点时,当天晚上兴奋的怎么也睡不着觉。”

梁文龙和同事们一直在通过各种试验积极寻找环保与成本的最佳平衡点。

  但对于新技术能否彻底成功并得到广泛推广,他表现得很慎重:“现在试验还没有完全结束,只有所有试验的钻井队完成施工正常产气,并计算出确切的成本数据后才能最终评价这个项目的优劣势”。或许在梁文龙的心里,这项技术已经有了九成的把握,但做事一向低调、稳重的他只是在等待一个能够证明他判断的数据。

  采访过程中,在这个曾经荣获中石化五大会战先进、环保先进、省劳动模范诸多荣誉的“少壮派”眼神里,记者看到了诚恳的目光。他也几次向记者表示:“这些成绩是公司领导重视、支持以及团队合作的结果,我只是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

  梁文龙的这句话不禁让人想到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大牛地气田作业现场,周围一望无尽的沙漠上遍布绿色的沙棘。这些沙棘就像梁文龙和他的团队一样,扎根于鄂尔多斯这片复杂的地质区,每一颗沙棘都在用根茎的坚实付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图片均由刘林摄影

  责任编辑:赵 雪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