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11.22”周年祭
2014年12月02日 09:56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赵 雪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今天的黄岛,海边一片宁静祥和。摄影/赵 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人们逐渐淡忘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时候,旧事重提,只为铭记教训。

在青岛炼化附近,孩子正忙着摸鱼捉蟹。“11·22”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在慢慢淡化。 摄影/赵 雪

黄岛的后爆炸生活

  距离“11·22” 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已经一周年,灾难过后,生活还在继续。

  文/本刊记者 赵 雪

  一年前的11月22日,几声爆炸产生的气浪将黄岛的街道撕开了一道口子,也将这个并不太出名的地方推到公众的面前。

  时隔一年,当记者重新走上黄岛街道时发现,虽然爆炸的残留的影子还在,但对于黄岛的很多居民而言,爆炸事故在他们的记忆中已经开始变淡。

  重建家园

  在爆炸事故中,受灾最严重的是斋堂岛街。以北端的秦皇岛路和南端崇明岛路为界点,这条笔直街道南北走向,全长约1公里。人们站在它的南口,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北口的丽东化工厂。

  去年爆炸后,为封锁道路而拉起的脚手架门依然挡在斋堂岛街南口,中间只留一个车身过往的距离。极目所望,曾经被冲击波拱开、炸裂的道路已被修得平整,但斋堂岛街从刘公岛路到崇明岛路段的行道树不见了踪影。

  在华欧北海花园小区,楼房外立面基本被修整一新,不过,新近粉刷的楼房全部没有楼号标识。小区内沥青车正在铺设新的道路,不少单元门口堆放着尚未收拾的杂物和废弃物。爆炸后曾被当作食物、饮用水供应点的小区中心,也堆满了装修用的木头、钢管等杂物。

  与爆炸前大为不同的是,道路西侧靠近小区、原路面下的暗渠已经被挖成深约5米的明渠,明渠岸边绿化带种有绿植、鲜花。该明渠与街边绿化带几乎占据原街道的三分之二,机动车道则仅占三分之一多。在明渠上,一道宽敞的路桥直通小区,小区原有的大门和保安室等均被拆除。

  记者到黄岛的第三天,下起了中雨。雨水顺着明渠一路向北,流向当初的原油泄漏点。工人正在其上修桥,令秦皇岛路路面直接穿行而过。该桥正对面即是丽东化工厂。从该厂西侧、紧邻秦皇岛路的辽河路绕行而过,穿过一条约1.5公里的狭长土路往北,就是原油泄漏的入海口。在这里,记者看到当时为拦截原油入海的拦油堤坝已经被拆除。在凹字型入海口的堤坝下,河面已经不见当时的油花,四五个当地居民正在入海口处悠闲地钓鱼。

  此外,东黄输油管道黄岛泄漏段线永久停用后,新管线情况也备受关注。记者采访中了解,黄岛输油管道迁移工程将秦皇岛路、刘公岛路现有的全部石油和化工管道迁移至北部辽河路专用通道。此次管道迁移共涉及24条管道:1条青岛石化原油管道、东黄管道、1条青岛炼化原油管道、2条青岛炼化汽油管道、黄潍管道、青岛炼化9条地上管道、6条埋地管道、港佳物流管道、重交沥青管道、思远化工管道。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施工区域处在黄岛老城区,同时为青岛市老石油化工区,地下油、汽、电、讯、水、污等管线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管网,涉及相关产权单位20多家。

  后爆炸生活

  时隔一年,再访黄岛,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那些街道、楼房、企业还在,但和记忆中相比大为不同。

  傍晚6点半,夜幕逐渐降临在深秋的黄岛。

  在斋堂岛南口,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一公里外丽东化工厂的化工装置上安装的照明灯设备如繁星点点,为即将到来的暗夜增添了几分迷离的色彩。

  距离斋堂岛街南口几十米远的道路两边,三三两两的当地小贩早已开始叫卖当天的海鲜产品,坐在路灯下等待最后的买主。

  “这是我们自家渔船打上来的螃蟹。”一位大姐坐在路边,昏暗的路灯将其脸色影影绰绰地照得有些黑黄。她指着几个塑料盆里剩下的螃蟹对记者说,“哎呀,这里现在人少。原来四点半出来开始卖,这点儿东西不到六点就卖完了。”

  夜晚是寂寥的。晚上7点半,华欧北海花园小区内一栋有5个单元的楼房中,亮灯的窗户稀稀落落。小区中一片黑暗,夜行的居民寥寥,与不远处丽东化工厂装置上发出的光亮形成鲜明的对比。

  “爆炸后,曾安排我们在宾馆住了100天。后来政府回购住房,很多人卖了房子。”家住华欧北海花园小区3号楼的洪树斌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家里人多、没有其他住房或年龄较大的居民则选择了留下。

  居民出走黄岛,让这里做生意的人犯了愁。曾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天天来粮油店”,老板在去年的爆炸事故中当场失去了生命。该店经过重新装修被转手,更名为“双军粮油店”。接手该店的女店主告诉记者,粮油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没有人,人走了一半,现在连月租都挣不出来,哎呀,亏死了。”女店主心直口快地说。

  在刘公岛街与斋堂岛街交会处,是该地区有名的海鲜大市场。几位摊主向记者表示:“这里的生意不如以前,少赚了不少。”

  虽然生意有点冷清,但是市场反映最敏感的房地产却没有受到影响,房价不降反增。双军粮油店女店主也反映:“我们的房租又上涨了。”

  生活还在继续

               

 

曾经的爆炸现场,现在已经成为平坦的马路,孩子们又开始正常上学了。 供图/赵 雪 CFP

        在距离丽东化工厂最近的青岛开发区第二中学,蒙蒙细雨中,记者与等待接孩子放学的家长闲聊。家长大多表示,虽然新建的校舍还没有音讯,但事故再次发生的可能不大,所以不再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逝者如斯。黄岛早已归于平静,这里的生活依然照旧。对世代生活在黄岛上的人们而言,偶然的爆炸虽然可怕,但是长远的生存环境才更值得关心。

  在去年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地居民与周围化工厂的矛盾由来已久,可谓颇深。每每提及此事,无不皱眉,并表现出极大的厌烦。事故发生前,他们盼望化工厂搬离;事故发生后,许多人搬离故土,留下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双军粮油店女店主告诉记者,不久前在小区附近不知何原因有很明显的天然气味道,想起去年的爆炸事故,竟吓得一宿没睡着。

  “这边经常能闻到臭味或刺鼻的味道,已经好几年了。”斋堂岛街一小区居民告诉记者。今年初,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向受灾居民发放了一份红头文件,针对此次爆炸事故,提出十三条善后工作内容,搬迁石化企业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拿到这份“十三条意见通知”,看到该通知于今年2月20日发布,其中第十二条为“石化区企业搬迁”。通知显示,12家油品物流企业已签订搬迁框架协议,有关迁移服务部门正在对石化区各类企业调查摸底、研究石化企业迁建方案,立即启动与居民小区相近的石化企业的处置工作。

  为此,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特别成立“石化搬迁指挥部”统筹该项目。但记者致电询问搬迁情况时,指挥部工作人员以“一切都在进行,现在还不适合对外公布”为由拒绝了采访。

  有媒体报道,去年在爆炸中受到波及的丽东化工厂并不在这12家企业之中。而这也是距离当地居民小区和学校最近、当地居民最为关注的化工厂。

  责任编辑:石杏茹

  配文

保卫安全在行动

  来自中国石化的最新消息显示,由于发现临沧和塘港两条原油管道存在占压严重、打孔盗油多、管线本体腐蚀等安全隐患,中国石化主动于2013年12月17日、2014年8月15日对这两条管道扫线停输。

  在黄岛事故发生后的一年间,在黄岛居民重建家园的时候,相关部门与企业行动起来,将油气管网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安委会很快发布了关于开展油气输送管线等安全专项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一场针对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的攻坚战打响了。

  中国石化也行动起来。

  去年11月以来,中国石化对其超过3万公里的原油、成品油、石油天然气管线全面展开“地毯式”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排查范围包括厂内与厂际的原油、成品油、液化气、天然气和原料互供的管道。重点排查涉及穿跨越江河、悬空的管网,有管网的涵洞、涵管和其他设施,以及与市政、公用工程其他管网或设施有交叉、交汇的复杂地段。

  截至2014年7月31日,中国石化所辖管道有记录以来累计被打孔超过9000次。其中,山东省是重灾区,案件数占比69%。截至7月31日,已发生打孔盗油388次,山东省占297次,占77%。2005年至2014年,管道因为打孔盗油累计停输时间长达8411小时,检查出1196处占压隐患。

  为及时将安全检查查出的隐患项目进行梳理,并跟踪治理进度,中国石化在集团公司层面建立了隐患方案审查制度,层层落实隐患排查责任。“谁排查、谁签字、谁负责”,全覆盖、不留盲点。对排查出的管网隐患立即组织专家开展科学深入的安全评估,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凡是能整改的落实资金、期限和责任人,立即整改,消除隐患。

  截止10月底,中国石化共下达隐患5622项,下达资金39.86亿元,完成治理3157项。并计划3年内投入资金281.07亿元进行全面的隐患治理,对运行20年以上油气管道完善监控系统,运行30年以上管道逐步进行替换更新,“以新代老”计划投入122亿元。

  同时,中国石化预计用时3年,完成现有隐患的全面整治工作。2015年9月前,完成重大及穿越密闭空间隐患治理;2016年9月前,隐患整改率达到80%;2017年9月前,全部完成治理。其中,优先治理穿越密闭空间隐患,重点治理穿越段隐患。目前,涉及管道穿越大中型河流段的鲁宁线泗河改造、穿越铁路的鲁宁线齐河铁路改造、海底管道悬空段的册镇海底管道附件沉船打捞等隐患大部分已整治完毕。

  为了防止发生管道隐患“边治边增”的治理怪圈,中国石化重塑安全管理生产制度,全面调查和评估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执行情况,按照国际惯例建立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中国石化“平安管道建设”实施办法及考核细则》、《中国石化输油气长输管道第三方施工管理办法》、《中国石化输油气长输管道巡护管理办法》、《中国石化油气长输管道隐患排查整治管理规定》,大量投入管道安保和隐患治理资金,采用先进的巡护和反打技术,增加管道巡线人员,建立管道GPS巡检系统,严格执行第三方施工“五四三二二”原则,大大降低和减少了打孔盗油次数、第三方施工破坏频次和新增管道隐患。

  与此同时,今年初,中国石化还在其所有下属公司中开展“从严管理”工作。4月,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又下发《关于成立原油储运专业公司的通知》,在其原管道储运分公司基础上成立原油储运专业公司,并对其管辖输油管线、油库等机构进行了重新划分。

黄岛管道爆炸启示录

  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暴露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文/池洪建

  2013年11月22日,一个显得很诡异的数字。这天对于青岛乃至全中国的人来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日子——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5亿元人民币。

  这是继2009年“12·30”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输油管道渭南支线在分输投产过程中因第三方施工破坏发生柴油泄漏之后,管道运输业发生的最重大的一次事故。

  事故发生再次把人们的眼球吸引到了油气管道上。

  一年的时间匆匆而过。隔着一年的时光,痛定思痛,有必要总结一下这次事故暴露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敲响油气管网时代的警钟

  “11·22”事故是油气管道进入网络化时代的当头棒喝。

  当前,我国已有长输油气管网12万公里,超过铁路在役运营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管道成为我国继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之后的第五大运输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管道建设能力0.8万~1万公里/年。依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个数字仍未达到长输油气管道2011-2015年新增油气管网总里程达7.34万公里,平均每年接近1.5万公里的速度建设。

  2013年5月和12月,国家分别下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与《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的通知》(国发〔2013〕47号),明确“跨境、跨省(区、市)油气管网(不含油气田集输管网)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省级政府核准;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储运设施由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核准”等相关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国家下放部分管网项目审批核准权限的实施,还有国家推出鼓励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油气储运设施向第三方公平开放,各地“气化工程”加速建设,管网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又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燃气市场也呈爆发性增长态势。有超过30万公里的城市燃气管网与跨省市区域的主干管道相连接,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新格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造福民生的能源动脉。

  油气管道网络化时代已经来临。一大批新建油气管道还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而隐患就在建设过程中悄然埋下。

  “11·22”事故发生之后,国家安监总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了油气输送管线等安全专项排查整治。仅6个月时间,共查出油气管道隐患29436处,平均每4公里1处隐患,每处隐患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引爆”。

  油气管道的安全事故频发,是一个世界难题。欧美发达国家的事故率平均为0.3次/千公里·年,而我国平均为4次,超过欧美国家的10倍左右。据统计,仅2009年至2013年间,我国直接因地下管线而产生死伤的事故共27起,死亡人数达117人。这还不包括打孔盗油、第三方破坏、运行操作、设备老化等造成的直接损失,每年几乎都在百亿元。一次中型的抢险事故,包括油气泄漏和投入的人力、物力,少则百万元,动辄千万元以上。如果算上上千公里的管道停输造成的损失就更大了,难以估算的是对环境的永久污染破坏。

  单从经济的角度看,公路和铁路的运输能耗是管道运输的8.5倍和2倍,运输价格是管道运输的20.68倍和4.6倍,但管道油气运输潜在的安全隐患高于其他运输方式。最关键的是这种隐患随着管网在全国布局,分布面广,穿越人口稠密地区及繁华的都市乡村,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几次油气储运领域发生的重大事故,并不亚于我国石油行业发生的“渤海二号”沉船、开县井喷、克拉玛依“12·8”大火的影响,在我国当代重大突发事件榜上也排得上名次。

  揭示暴露隐患

长输管道要经过不同地形,修建本就艰难。如果再有恶意打孔等行为,管理就更难上加难了。 摄影/马新钢

  经过半年排查,国家安监总局披露,我国966条长输油气管道隐患29436处。其中,占压11972处,安全距离不足9171处,交叉穿越8293处。

  从静态存在的原则分析看,经过40余年的运行,目前我国在役运行管道80%以上进入了事故多发期,而违章占压又是油气管道的头号“公敌”。其发生的根源复杂,原因众多。最主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新建设施,包括城市规划发展、房地产开发、新农村以及公路铁路的建设等等,与原本已经处于隐蔽状态的油气管道发生重叠,加之由于管道建设路由等基础数据的缺损,以及一些人为的利益博弈因素,为油气管道隐患埋下祸根。

  从动态的角度看,新建油气管道大规模建设的遗留问题逐渐增多,新的安全隐患在不断增加。笔者抽样选取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2007年-2010年间,新建的兰州-郑州-长沙等7条7000余公里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中的遗留问题做了实证重点剖析,发现在所有工程建设遗留问题中,违章占压类占问题项总数的30.2%,水工类占16.8%,设计缺陷类占12.3%,属供货商问题占9.7%,施工质量类占6.6%,剩余的为赔付纠纷等其他类。

  关于违章占压,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想清除其毒瘤,难于上青天。仅新建的兰州-郑州-长沙2000公里成品油管道,在投产前后一年的时间进行排查,发现的工程遗留占压项达700余项,涉及整改费用2.5亿元人民币。笔者发现,在甘肃兰州境内村居民围墙、加工厂,陕西境内的村小学、木材厂,河南境内的村仓房、养殖场、村浴池,以及湖北境内的奶牛厂等多处重大危险源,存在安全违章占压隐患。

  打孔盗油猖獗,更是引发事故频繁发生,让油气管道企业防不胜防。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打孔盗油在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迫使管道企业不得不花费巨资按公里数配备巡线工人24小时严防死守,同时与当地公安机关联合进行保护。这仍然遏止不住打孔盗油的嚣张气焰。

  打孔盗油真正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双双贪婪的手伸向了油田管道,其行径已达到令人发指、骇人听闻的程度,国家每年的损失达到上亿元。打孔盗油花样层出不穷,让人意想不到。1993年6月23日,华北油田采油四厂“霸33井”因不法分子偷盗,致使这口日产30万~50万立方米的高压气井发生燃烧达445个小时。由于灭火难度大,不得不请来我国曾赴科威特海湾油井灭火队副队长曾时田等国内灭火专家亲临现场研究灭火方案。处于陕甘宁地区的不法分子感到自己的偷油技术落后,居然派出几个“代表团”到河南、山东、辽宁“学习取经”。许多偷油的“先进技术”,如在不停输高压的管道上开孔放油被偷油者运用得炉火纯青。甘肃庆阳韩湾村的村民在经过其家的厨房附近的管道上安上阀门直接放油,国家的财产成了他家的私产。在新建的油气管道下沟前,趁看护的间隙或夜间,不法分子曾多次将阀门提前焊接在管道上用防护层掩蔽好。当管道下埋后,他们再将土挖开开阀放油。这真是“昔日挖地道打鬼子保卫国家,今朝挖地道偷原油损公肥私”。

  除了上述原因外,对于油气管道安全隐患的产生,我国相当多的分析研究者还将其诱因归纳为管道老化、规划不合理、多级多头管理、法规标准欠缺且模糊、监管困难……

  对于油气管道事故的界定及分类,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引起油气管道事故的失效原因种类及所占比例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外力、腐蚀、材料、施工及操作缺陷是造成管道失效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人为破坏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外力或由第三方的责任事故以及不可抗拒的外力而诱发的管道事故占的比例更大。

  暴露政府规划缺陷

  我国长输油气管道已运行了40余年,可以想象得到的是,40年前管道穿越的地方可能荒无人烟,而今可能是繁华的都市。由于管道建设年限已久,对管道的路由走向以及管道沿线周边建筑物、河流、铁路、公路、公共设施、人口分布等数据的缺失和更新不准确,使政府业务部门在进行新的设施规划与原有隐蔽的油气管道发生重叠交叉或靠近的事实发生的概率非常之大。

  还以青岛为例。位于山东的青岛以其美丽的海滨而闻名全国。但它在石油行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它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气进口油气中转储运基地之一。以青岛黄岛为中心辐射至整个山东滨海沿岸,一座座数十万立方米的油气储运大罐与星罗棋布的管网相连。建于1983年的中沧线由濮阳向沧州输气,是我国继四川境内之外最早利用天然气的一条长输管道。后来陆续建设有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日照-东临原油管道、中原-沧州、沧州-淄博、泰安-青岛-威海和连接西气东输管道干线与陕京二线的冀宁天然气联络线等, 实现了中亚、新疆以及长庆的天然气与山东的联网运行,为整个山东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然而,有利必有弊。油气储运的安全事故频发也成为山东人心中的梦魇。

  油气泄漏爆炸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在青岛发生。人们永远不能忘记,也是在青岛,1989年8月12日,因遭到雷电击中引发黄岛油库大爆炸,造成19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人民币。这场火灾共烧毁原油4万多吨,毁坏民房4000多平方米,道路2万平方米。

  事故发生以前,人们对油气管道风险源产生的危害认识没有现在这样强烈,类似东黄管道的情况在全国也比较普遍。

  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风暴在席卷全球,能源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能源大数据。油气管道的数据平台的采集、搭建、维护与更新是管道安全运行的基础核心,是政府部门决策的基础依据,是其他社会单位施工参考的必备数据,完善长输油气管道的云数据平台,使之达到资源共享,是东黄管道给人们的最大启迪。

  管道安全必须高度重视

  如果说“11·22”东黄原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发生带来了什么好处,那就是管道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的最高领导人到各级政府部门对我国油气管道企业的安全生产引起了高度重视,有史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全整治行动在2014年全面展开。排查、发现、预防安全隐患,是管道企业的重中之重。在规定时间,管道企业的投产、运行等事项必须向政府职能部门备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必须逐级上报并制定相关的措施及方案,国家安监总局牵头抓整改落实,力度空前。这对消除已发现的隐患和遏制新的隐患发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根据管道油气相关的法律法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管道保护工作的领导,督促、检查,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管道保护职责,组织排除管道的重大外部安全隐患。”“管道企业应当根据全国管道发展规划编制管道建设规划,并将管道建设规划确定的管道建设选线方案报送拟建管道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经审核符合城乡规划的,应当依法纳入当地城乡规划。”法规对政府及企业的各方职责界限界定也是非常清晰的。

  事实上,在“11·22”事故发生之前,个别地方政府在油气管道安全监管上还存在盲区。因利益集团的博弈,在一些地方,违章占压、打孔盗油屡禁不止,与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到位有很直接的因果关系。“11·22”事故发生后,从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顶层推动,必须消除管道油气运输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明确列出了属于地方政府必须整改的事项清单。对相关法规的落实,国家安监总局加大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落实检查力度,增强了地方政府抓好此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油气管道企业热情高但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局面。

  这次事故也促使管道企业规范依法运作。

  管道油气运输企业在我国已有600余家,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麾下的主要管道企业外,各级地方政府、外资、民营企业也控股和参股建设了相当多的油气管道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对“11·22”事故的反思学习,在全员中提高了对管道企业风险经营的再认识,特别是在管道建设、施工、运行管理中,要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依据《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规范运作。因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除最基本的问责之外,还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埋弹容易拆弹难

为了维护管道安全,救援演练与环境监测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为确保油气管道的运行安全,我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在油气管道的生产运维方面并不吝啬,甚至花下了“血本”。特别是拥有管道总里程85%以上份额的中石油,除每公里按照有关标准配备专门的巡护工人看护外,还结合区域化管理的管道地区公司的管理业务变化,相应的应急维抢修保障体系也随之进行调整。依据新老线区域化管理调整后的布局,结合《管道及储运设施维抢修体系规划》相关规划,在东北三省、山东省,以及兰州、银川、郑州等油气管道的汇集中心重新划分应急维抢修保障体系,主要调整维抢修中心与各地区公司所辖二级单位(分公司)所设的维修队的业务管辖范围,针对区域化管理的工作业务量,将部分维修队升级为维抢修中心,同时根据地区内不同的管道型号和输送介质,将抢修设备分类并集中装备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成维抢修机具的配置调整,以此来适应运行安全维护和达到应急抢险的目的。

  即便是如此,频繁发生的管道安全事故还是让管道运行单位疲劳过度,难以应对。

  我国已披露的油气管道总里程近12万公里,包括中央企业10.4万公里,政府企业6992处隐患(需要政府企业联动解决);地方政府1.6万公里,其中重大隐患2200处。半年过去了,整改率仅为12.6%。如今看来,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全部整改的目标不可能全部实现。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整改的巨额费用由谁来承担。管道改线涉及到规划路由的重新选址,少则上千万元,较长的改线建设根据不同的距离和环境有时需要上亿元资金。这还未计算涉及到干线管道的停输费用损失等,其难度远远大于城区房改拆迁。这笔钱是财政出资还是企业出资,目前我国无标准和硬性的规定。

  二是整改的各方阻力难度。管道穿越城市居民楼、学校,靠近正在生产的工厂矿区,不说搬迁赔偿费用有多大,其改线的难度可想而知。有的管道正是因为对方开出的天价赔偿费,逼迫管道企业在建设初期不得不采取定向钻穿越此“难缠之地”。

  三是旧的隐患还未完全消除,新的隐患仍在不断发生。新建油气管道在高速建设,违章占压在时时发生。根治隐患,应从源头抓起。

  管网安全从“头”抓

  对已经梳理发现的重大潜在安全隐患制定必要的整改计划和措施,很有必要,但毕竟是头痛治头。要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标本兼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是关键,合理管网规划布局是基础,政府与企业的共同监管是落实的基石。然而,这些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时间。

  既然拆弹不易,在现阶段石油企业最需要做的是从源头抓起,从管理和技术角度少留甚至不留隐患。具体来说,建立以完整性基础管理的风险预控是有效消除安全隐患的前提,推行全生命周期油气管道项目管理理念,是把油气管道事故风险降到最低的最有效途径。

  管道完整性管理,都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国油气管道项目管理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管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经营管理;1998年后到2000年前的专业化管理;2000年以后向“集中调控、分区管理、建管分开”方向发展。四个阶段对油气管道项目的管理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始于欧美20世纪70年代的管道安全评价与完整性管理技术2001年开始先后在陕京管道和管道分公司等实践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逐步在管道运输业进行全面推广。

  通俗来讲,管道完整性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管道数据的系统收集整理,管道系统风险的识别,来解决管道生产运行管理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减少事故的发生,把管道运行的风险力求降到最低。

  从更专业的角度理解,管道完整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在数据收集和整理、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维修与维护、效能评价的完整性管理六大环节,对管道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减缓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使管道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预防事故发生,保证安全经济运行。

  这是管道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事故应对式管理到预防性管理的重大变革。

  1969年,美国中西部研究所受可口可乐委托,对饮料容器从原材料采掘到废弃物最终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定量分析,率先使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肯定了一次性塑料瓶在环境影响方面优于可回收玻璃瓶以来,LCA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也在一些行业推广应用。

  2011年,中国石油管道分公司受中石油的委托,对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进行了立项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2012年管道分公司又进行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油气管道项目管理课题研究并逐步在实践中应用。

  2014年初,中石油首次正式提出在油气管道项目中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一理念。

  当前,推行全生命周期油气管道项目管理的基础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完整性基础工作的开展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道项目管理打下了基础。二是在建管分开的新建管道项目中导入全过程管理的平台搭建,以及建管各方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道项目管理创造了机会。三是推行的天然气与管道业务建设项目信息化工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主要包括天然气与管道ERP系统、管道生产管理系统,以及通信、网络自控、监控等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等。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道项目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油气管道项目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使每条油气管道与人一样,减少疾病,减少对人类社会及环境的危害,使之健康成长。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还要不断借鉴相关的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并结合实际进行总结、研究和完善,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去指导实践。推广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还要在管道完整性管理和全过程项目管理以及生产事故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生命周期的各关键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逐步形成企业遵循的管理体系文件,只有融入到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技术规程、作业指导书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石杏茹

  记者手记

  因为疼痛所以记忆

  离2013年11月22日整整一年了,忘却的救主开始降临了——被撕开一个大口子的黄岛伤口开始愈合,人们的生活也重新走上了轨道。

  这是好事。

  过去的过不去的,时间总会带走。生活毕竟还要继续,一味沉溺于惨痛的事故于事无补,黄岛人民应该遗忘过去,抖掉阴影向前看才是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黄岛人民应该忘却,但相关部门和企业却不可装聋作哑、掩耳盗铃地寄希望于他们的忘却;黄岛人民可以忘却,负有责任的企业和相关部门却不可以忘却——安全生产不能总靠血的教训来警示。

  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用事故总结经验。我们用事故教训来总结经验,虽然是愚者之举,但如果能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也是一种智者选择。但让人痛心的是,许多事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熬过”一段时间之后,自然而然风过水无痕,带不来一点改变。

  为什么那些事故带不来改变,为什么那些教训该记住的人总是记不住?

  这或许和我们处理安全事故的方式有关。

  我们习惯于事后追责。每每安全事故一出,往往是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有关单位和个人也必然是“痛定思痛”,或对辖区范围内进行安全大检查、大整顿,或举行大演练来平息民众的怨气。当“风声一过”,就又放松了紧绷的神经,直到下一个悲剧重演。

  油气泄漏、爆炸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在青岛发生。1989年8月黄岛油库的那场大火延烧时间之长、损失之大、消防人员伤亡之多,非常罕见。痛心的是许多人都给忘了。

  遗忘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但是生产企业和相关部门不可以开启这种机制。因为自我保护的结果是重蹈覆辙、自我毁灭。

  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发生后,中国石化集团将2014年列入隐患治理年、从严管理年。在从严管理年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各部门针对基础管理中存在的“低、老、坏”现象,纷纷打出建章立制组合牌,除旧立新,整改陋习。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对责任的认知,对生命的敬畏。

  从严管理是对企业健康发展负责。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严密细致的管理制度、没有对制度始终如一的执行落实,这就好比一艘没有动力的大船,只有依靠风力时快时慢地飘荡,甚至跌向深渊。但从严管理也一样最忌讳一阵风,虎头蛇尾。

  在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一周年之际,在人们开始遗忘的时候,我们重新梳理事故的启示,不是无风起浪,不为挑起大众的不满情绪,而是希望把短痛变成长痛,因为疼痛而记忆,因为疼痛而深思一些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疼痛而开始改变。

  在事故发生之初,我们要做的平息灾难、查找原因、安抚民众、赔偿问责。在事故发生一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从技术、管理、制度的角度思考如何防范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作为富有社会责任的石油企业有能力,也有义务这样做。不这么做,就不能更好地防范更多惨剧的发生!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