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一路走跌。这迫使全球石油行业2015年全面进入降本时代。对石油企业来说,降本增效、瘦身减肥是首选。
中国油企的止跌之道
降本增效是王道。为了应对油价持续下行,石油企业上中下游要齐发力。
文/本刊记者 金慧慧
五连跌!
六连跌!
七连跌!
……
十三连跌!
从开始的不可思议、惊喜连连到现在的理所当然、习以为常,虽然人民群众对油价的接连跳水已变得波澜不惊,石油企业却越来越心惊肉跳。
在疼痛难忍的同时,石油企业已经开始预见这样一个未来,目前的低油价将延续一段不算短的时间。怎么度过这段时间,正在考验石油企业的生存智慧。
降价大潮之下,中国的石油企业正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降本增效挺寒冬
与上年比,今年的冬天不算冷。但对石油企业来说,今冬寒意阵阵。
假如油价在60美元/桶左右持续一年到两年以上时间(这个价位符合大多人的预测),企业就要面临持续的减值。“在这个时期最关键的是要熬过去,不能为了日子好过一点儿变卖资产。这个时候的资产是大幅贬值的。”高级经济师朱润民说。
怎么熬?
国际原油价格从110美元/桶跌到50美元/桶,石油企业要通过短期内的优化来消化这60美元的差价难如登天。
大势所趋,无法改变;大势所迫,不能不做。
降本增效最切实
“这机器使着挺好的啊,跟新买的是一样一样的。”刘师傅是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的一名员工,操着一口东北话。
由于生产调整,兴隆台采油厂急需一批33台10型抽油机。接到需求申请后,资产管理部没有按往常的程序直接采购,而是先对油田公司的资产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特种油开发公司恰好有这方面的富余设备,于是就将富裕设备调配给了兴隆台采油厂,最终通过内部调剂调拨节约投资544.5万元。
节流是个好习惯,降低生产成本则是节约的大头。
科学的管理用在人身上生后劲,用在成本管理上直接见效益。长庆油田采气二厂通过国际对标建立气田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并与全面预算管理相融合。得益于此,全厂的投资建设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操作和管理成本持续下降。仅2014年上半年,通过采取单井数据传输技术提高数据采集稳定性、整合开发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调整缓蚀剂加注制度降低缓释剂消耗量三项成本降控措施,该厂节约成本35万元。
挖掘内部潜力是另一处提升效益所在。
超稠油开发曾令辽河油田头疼。也正是因为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不断攻克,辽河油田在同领域技高一筹。而今,超稠油开采的技术、管理以及人才优势已经成为油田的创效途径之一。秉持技术优势,辽河油田加强与国内其他油田、相关海外油田的合作,积极开拓油区外市场。
长庆油田更是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每口油气井。通过对油气井的精细管理、潜力挖掘,榆林南部气田在连续7年没有增加一口新井的情况下,年产气量仍然持续保持在20亿立方米水平线上稳定运行。
提高采收率是终极
提高采收率、提升效益是油田发展的永恒主题,低油价下更显迫切。目前我国油田的平均开采储量只占地质储量的34%,剩余储量应该成为未来的目标。对石油开采而言,含水率98%是极限,而我国有些油田含水率高达97%仍在开采中。由此可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采收率颇具潜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更青睐在老油田上下功夫。老油田基础好,其产量的稳定对石油企业和所在地经济影响很大,然而提高采收率需不断地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
2014年,长庆油田发现了1亿吨致密油储量,老油田焕发新生力量。然而,作为一种非常规石油资源,常规手段难以奈之何。
“以前的压裂是在一个平面上压出裂缝,长庆油田探索成功的体积压裂则是在一个立体的面上,压出的裂缝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根一样,有多个层面、形成更大空间立体通道,极大地改造了地下储层。”长庆油田勘探部副总地质师李明瑞解释说。
凭着这一技术,陇东庄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示范区10口试验井试油均获日产百立方米以上高产油流,投产初期平均单井产量达到16.5吨/天,为5000万吨油气当量装上了“保险锁”。
力保收支平衡
据了解,2014年中国石化勘探开发投资由2013年的913亿元调减为820亿元,2015年将在2014年下降的基础上再大幅调减。同时,在2015年1月15日的年度工作会议上,首次决定依照不同油价制定投资方案。
从石油企业效益发展的角度看,低油价将降低投资收益、制约投资规模,对石油企业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受资源型企业特点所决定,石油生产企业持续发展必须以优质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开发为基础,必要的投入不可或缺。但在当前低油价条件下,国内石油企业为保持合理财务状况、实现企业正常运营,不得不大幅压减投资,消减各类开支。
在朱润民看来,即使采取了上述种种措施,在油价急剧变化的时候,经营上的挖潜效果并不明显,技术创新的成效短期内也难以显现,“油田可以在保证有限资产不出售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产量,暂时关停高成本油井”。
这一举措得到了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的赞同。但他强调,关停油井的同时要保证后续能够重新启用。
勘探开发收紧会发生连锁反应,工程服务公司工作量自然会随之减少。据测算,国际原油平均价格为70美元/桶时,全球钻井数量将减少1000口以上。海外工程服务是我国石油企业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油价下跌时也需要积极研究应对之策。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刘兵指出,从短期来看,企业决策者需观察市场动态,梳理区域投资市场及作业区本身工作量的变化。关键要把握好成本支出,最大限度地保持收支平衡,降低经营风险。从长远来看,企业需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保持对市场的动态观察,根据市场动态调整经营部署,加强成本控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紧跟市场谋效益
对广州石化计划经营部部长林雪原来说,2014年下半年至今的日子可谓喜忧掺半。
喜的是低成本的原料使得石油化工相较煤化工和新能源优势明显。虽然化工产品的价格也在下跌,但在时间上略为滞后,化工企业的承受力越来越强。加之化工企业原本的库存不高,承受库存跌价风险较炼油小,开始出现盈利。
忧的是短期库存风险大幅增加,令炼油始终处于消化不及的被动之中。原油的成本压力直接反映在成品油的销售价格上。原油计价较早,而成品油价格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与当下原油市场的价格直接挂钩。因时间问题形成的价差,导致炼油板块出现大面积亏损。
广州石化的日子,正印证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李寿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所说的:“油价降低对炼化企业甚至石油企业来说不完全是坏事情。炼油虽然利润降低,但化工有所起色。企业要做的是把坏影响尽量降到最低,把好处全面放大。”
炼化企业如何放大做小呢?
降低跌库风险
降低库存风险是众炼化企业目前的心头大事。
对广州石化来说,解决之道就是加大销售力度,做好内部计划衔接,争取更多销售计划,除全产全销之外增销一部分库存。“争取到销售计划是第一步,保证产品生产及时合格同样关键,严把质量关,减少半成品,增加成品,才能及时把产品销售出去。”林雪原加快了语速。
在库存控制上,茂名石化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混合后的优化加工可以产生不菲的效益,使产物价值得到提升。”茂名石化计划部副部长杨红先进一步解释,“在保证安全库存的基础上进行测算,哪些原料混合加工比单炼价值高,根据装置结构、加工路线对这些原料进行优化组合,使库存效益得到最大释放。”
通过恰当处理生产与销售的关系降低库存,是镇海炼化的杀手锏。
“当期进购的原油当期加工出来,当期把产品卖出去。这是我们的经营理念。”镇海炼化经营计划处处长王爱东娓娓道来。
镇海炼化虽然只负责生产,销售业务由中石化专门的销售公司来做,但并未因此放弃对市场的关注。“虽然有销售公司帮我们做销售,但我们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生产车间,也希望发挥主动性,与销售公司一起面对市场。镇海炼化通过销售公司了解最新消息,双方岗位人员所保持的密切互动关系在市场变化迅速的当下更能体现优势。”王爱东说。
调整产品结构
化工市场变化迅速,在油价连降的时候价格调整是家常便饭。
为保证产品卖上好价钱,了解行情至关重要。有些产品阶段性效益好,有些产品在价格变化剧烈的时候失去优势。原油价格下跌后,受国内基础建设安排和下游其他市场因素的影响,沥青的价格维持较好,效益明显,于是镇海炼化就加大沥青生产力度。“我们加大了产品效益测算,及时发现效益更好的产品,顺应市场,生产迅速跟上,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王爱东如是说。
广州石化也看准了这个时机,加大沥青生产。不仅如此,由于近期石脑油价格跌幅较大,广州石化调整了裂解原料结构,增加石脑油用量,减少加氢裂化尾油及液化气的用量。
调整采购原油结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会油亦如此。在国际原油价格整体下跌的大势下,一些机会油开始崭露头角。镇海炼化和茂名石化抓住机会购进低价油,为企业降低了成本。
机会油是指加工难度较大的油种,在国际油价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成本优势明显。对炼化企业来说,原油加工的路线确定后,虽然再做方向性的调整很困难,但可以进行小范围的操作。
当下含酸油贴水较深,性价比较高,镇海炼化主动跟中石化总部管理部门及代理公司沟通,增加含酸油的进购量。
当然,机会油加工难度较大,企业要以此降低成本,必须具备配套设备和加工手段。茂名石化为适应市场对装置进行了改造,换成耐酸材质,增强炼劣质油的能力,把握市场机遇。但杨红先强调,要考虑到装置的承受能力,不能无限劣质化,将装置能力发挥到上限即可。
除抓住机会油外,炼化企业还采取其他措施调整原油采购结构。
根据国际贸易的溢短装条款,对于已经定下尚未装货的交易可以将价格偏低的油种按上限装货,价格偏高的油种按下限装货。对于计划采购的则购买价格偏低的油种,保证产物价值与采购成本的价差最大化。
此外,朱润民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对冲金融手段,将负债转换成未来贬值空间较大的货币,以降低企业负债压力。
对于未来,广州石化和镇海炼化建议自己的同行,以平稳运行为主。具体来说,从原油到半成品、产成品,做好库存平衡管理,降低库存风险。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加满产品负荷,在油价下跌还未完全停止前,尽快消化库存。根据近期市场价格调整原料、燃料和产品的结构,做好月度计划安排。抓住产品质量升级的有利时机,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效益。
多效并举创效益
跨国石油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低油价下多数公司的盈利由过去主要依靠上游转向下游。“油价下跌折射出上下游一体化的重要性。从历史数据看,石油公司70%~80%的投资集中在上游,下游投资相对较少,上游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下游更接近市场,所以挖潜空间较大。油价下跌时石油公司通过下游挖潜创效益具有必然性。”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室罗佐县博士表示。油价下跌时期要做好下游经营,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贸易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赚差价。差价赚不到,甚至还要冒风险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在市场上操作了。”中海油某市场相关人士语露忧虑。
中海油进入炼化行业较晚,零售终端建设和布局仍不完善,成品油主要销售方式是批发和直销。由于国际油价持续几个月下跌,贸易商为避免风险停止采购转而消化库存并长期观望。由于在零售比例、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与中石油、中石化仍有一定差距,中海油在这次油价下跌的大潮中倍感压力。为应对跌价风险,中海油积极优化客户开发结构,提高开发终端客户和直销客户。
通过优化各区域的资源配置来提升效益,多向价格高、效益好的区域配置销售资源,是石油企业应对油价下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以批发和直销销售为主的中海油来说,应对油价下跌举措中效果最明显的还是加强市场研判,根据对市场涨跌和区域差价的分析,合理调整库存和开展外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争取更高的效益。
控制成品油库存成本
在油价连降的时候,有效的库存运作是减少跌价损失的最重要方略。
在油价连降的时候,有效的库存运作是减少跌价损失的最重要方略。
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在确保市场供应平稳的基础上,坚持日进销平衡,以日保周、以周保月,确保月末所有权库存持续下降。积极探索库存创效途径,按照油品“快进快出”要求,有效释放资金占压,降低高库位跌价风险,保证了油品高质量、低库存、避风险、稳供应。在油价下行时期,该公司与同行建立“共享库存”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库容规模,开展代储业务,采取“借鸡下蛋”方式,依托代储资源有效增垫实物库存。
为有效控制库存成本,通过调价小周期内低价库存资源置换高价库存资源,北京石油提高资源置换速度。北京石油总经理助理朱旺友指出:“库存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创效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下半年,我们通过库存创新,实现滚动代储汽柴油3万吨,有效规避价格下行库存跌价损失7000万元,减少资金占压3.7亿元。”
在库存运作方面,中石油广西销售分公司精准调运,优化物流,确保低库存,最大程度减少跌价损失。
全方位扩销增量
“我卡里还有1000块钱没用完呢,怎么就不能享受优惠了?”“我用多少就存多少呗,你弄个限额我就不想存了。”加油员小张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就反映给站经理。
采纳用户反馈意见,广西销售调整了IC卡充值门槛,取消了优惠期限。虽然折扣率有所下降,但卡消比(用卡加油量所占总销量比重)并没有下降,反而同比增长了4.12%。“我们以卡绑定的客户越来越多了。”谈及此法广西销售加管处处长吴平生颇有成就感。
在广西销售拉动销量增长的众多策略中,IC卡的成功营销功不可没。除此之外,促销更是通向罗马的一条捷径。
2014年,广西销售共开展6次大型促销活动,以民俗节日为契机,在大型促销间歇穿插本地特色促销活动,壮族山歌节和广西水果季等均有促销活动。据统计,前5次促销活动共拉动增量2.07万吨,创效830万元。
抓住用户才能保住销量。为吸引顾客,北京石油2014年没少花心思。改善加油站环境、增设网上营业厅、送货上门、举办丰富多彩的会员活动,为检验效果,引入“十分满意”客户回访评价机制。
在市场消费下降的不利形势下,北京石油的汽柴油销售总量、零售量以及非油品营业额都实现了同比增长,保持了经营规模稳定增长。
加油站是销售的依托。经营好加油站既是抵御销量下降的利器,也是销售公司长期盈利的关键。广西销售把零售战线的业务经理和零售部主任组织起来,成立专家团队,对加油站进行诊断,为每一座加油站量身定制整改方案。
得益于多项举措,2014年广西销售在销量增长的同时并没有损失利润,销量价格到位率比上年提升了0.04%。数值虽小,但因庞大的销量基数为公司创造了较大效益。
大处着眼抓机遇
国际油市风云变幻,难免令人生出风声鹤唳之感。然而,在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看来,油价下跌有助于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对中国经济提振和石油企业发展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
于企业而言,需要建立中长期原油商业库存运作机制。假如判定国际原油的合理价位是80美元/桶,以20美元/桶为窗口,超出100美元/桶就要开始释放库存,将低价原油慢慢消化掉。相反,油价跌到60美元/桶便开始吸纳库存。
问题在于,油价可能会在预期的合理价位基础上继续涨跌,而石油企业无法承担超出预期所造成的损失。这是库存运作机制面临的挑战。
“由历史规律来看,油价涨跌是常态,这种长效运行机制亟待建立。为充分发挥库存运作机制的优势,企业需抛下顾虑,由国家来调节库存。”毛加祥建议动用国家和企业的资金保障,适当增加库存。
油价不断下行,作为市场主体,企业追求低库存无可非议,但国家应从长远考虑增加库存。中长期原油商业库存运作机制就是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之外,各大石油公司分别拿出一部分储量,利用已建成的原油储存能力储备起来。由国家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调节,将库存运作起来。库存释放的量及持续的时间需要专门的团队研究,力求规避风险。
一切应对之策都源于对市场的判断。
朱润民认为,做好油价预测和石油经济研究甚至比技术更重要。国际油价低于60美元/桶已是低位,低于40美元/桶的可能性很小,60美元/桶~80美元/桶的价位会持续较长时间。所以,现在是囤积原油的较好时机,企业此时囤油是比较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石杏茹
跨国公司先行一步
除延续以往既定“瘦身”战略外,跨国石油公司对兼并重组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态度。
文/本刊记者 郑 丹 于 洋 石杏茹
是抱团取暖还是分拆业务?是步步为营还是适度扩张?是缩减投资还是解囊收购?
在中国同行忙着降本增效的时候,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也在多方筹谋。相对来说,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就参与市场竞争,见惯了市场起伏,跨国公司应对此轮油价走低显得更加从容,准备也稍早一点。
根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IHS)主席丹尼尔·耶金预测,2015年很多油气公司的经营主题可能要聚焦于降成本。跨国石油企业对成本和投资的关注将是以前的4至8倍。对此,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室罗佐县博士直言不讳:“2015年,全球石油行业将进入降本时代。”
在卓创资讯分析师高健看来:“跨国石油公司采取的应对低油价方法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资产结构情况。若上游资产比重偏大,则本轮油价暴跌中损失就会相对严重,比如油服公司;而一体化程度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强,应对手段就相对丰富。”
“瘦身”战略成首选
1月23日,道达尔中国区总裁努北堂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今年将在去年260亿美元资本支出的基础上削减10%。这些支出主要集中在勘探方面的资本投入。具体来说,减少北海地区和加拿大油砂矿区的投资,并缩减美国和其他地区的页岩油产量。
除道达尔外,别的国际石油公司也宣布了一系列项目搁置和缩减开支的“瘦身”计划。壳牌1月14日表示,已经放弃与卡塔尔石油公司合作开展的一个价值65亿美元的石化项目计划,原因是“能源行业当前的经济气候不佳”。雪佛龙石油公司加拿大分公司也致信加拿大能源委员会,决定无限期停止推进在加拿大北极水域波佛海的深海钻探开采油气资源项目,并解释此举的部分原因是能源工业局势的不确定性。
加拿大西北特区政府负责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的专家马修斯指出,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半年跌了一半,不但是加拿大的石油公司,全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都在采取收缩开发规模的做法,以节省现金。
例如,在亚太地区,马来西亚国油已宣布,推迟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LNG项目的投资决策时间;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设施的重要投资方Santos公司则通过削减开支来减少资产负债率。
除压缩投资外,BP、壳牌、雪佛龙还公布了相应的减员计划。
1月16日,BP宣布计划今年在其北海业务部门裁员300人。去年12月,BP称将在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业务部门裁员数千人。康菲石油公司2014年12月则削减了近14%的在英员工。
三家国际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哈里伯顿(Halliburton)和贝克休斯(Baker Hughes)也打出了裁员大旗。其中,斯伦贝谢宣布裁员9000人,占员工总数的7%左右。
上游勘探开发投资的紧缩会直接传导给依附自己的油气服务公司。据美国经济预测机构IHS经济学家预计,国际油价若在今年第二季度保持在56美元/桶左右,今年年底美国油服公司可能裁员4万人,约占行业从业人数的9%。而石油设备生产公司或裁员5000~6000人,约占这类公司裁员总人数的6%。
罗佐县说:“石油公司要降本,油服公司可能要先行,否则就可能在竞争中落败。所以应对低油价,油服公司首先做出反应,符合石油行业特征。”
石油公司要降本,工程技术和服务类企业必须率先做出努力。以北美页岩油气为例,罗佐县指出,在油价这么低的时期怎么生存下去,就得降本,而降本的切入点首先在技术服务这一块。面对这一形势,服务公司必须提升整体效率。
依靠技术革新实现整体降本,也是跨国石油公司手段的一种。
BP在2013年提出依靠地震成像等核心技术赢得效益与市场。壳牌提出凭借浮式液化天然气(LNG)与深海勘探技术等特色技术‘闯天下’。据罗佐县分析,低油价时期,石油公司关键技术与特色技术的用武之地将被大幅拓展。
总结了跨国石油公司应对低油价的历史经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海涛得出结论:“跨国石油公司目前采取的措施与以往并没有很大不同,当然这与油价走低的趋势判断有关。”他进一步分析,如果油价走低的时间持续下去,还会有更加激烈的措施;如果油价很快反弹了,很多措施也会中止。
先行部署保业绩
世界石油工业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从“石油七姐妹”演变为至今的这些跨国石油巨头累积了丰富的风险防范经验,在历次油价涨跌大潮中用一套常规化的手段掌控驾驭着企业的航船。
郭海涛说:“风险防范是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优势能力之一。根据以前的经验,跨国油企基于对未来油价走势的判断,在每次危机时都会做出一些调整投资支出范围和卖出一些低收益资产的举措,以此降低财务风险并减轻企业负担。”
2013年,虽然石油行业发展形势较好,国际油价长期盘桓于100美元/桶,但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看,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复苏步伐缓慢、增长动力不足,总体需求疲软。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需求已在走弱,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虽然需求在增长,但增速在下降。跨国石油公司正是注意到了这样的风向,为避免日后经营业务和利润受到大的影响,提前做出了一些控制投资、剥离非核心资产的“瘦身”行动。
壳牌(Shell)实行限制投资、重视资源配置与特色技术等措施。道达尔则将2014年作为勘探扩张期限,若不能取得期待的大发现,将实施有节制的投资策略,以控制投资总量。与前几家做法略有不同的是雪佛龙(Chevron),提出在萧条形势下继续追加投资以扩大上游油气规模的计划,同时辅之以价值增长为目标的投资约束条件。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则计划剥离部分投入巨大、运营成本高昂的非常规油气资产。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BP。
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BP公司开展了控制投资规模和大项目数量、剥离非核心资产、重视推广特色技术的举措。这些措施包括:设定250亿美元左右的年度投资限额,审慎投资中长期项目,控制净投资额在2.5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2013年完成之前制定的380亿美元资产剥离计划,并计划在2015年之前继续剥离100亿美元资产;大幅推广和应用地震成像和提高采收率等技术,促进公司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
通过上述战略举措,2013年,在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低迷、竞争对手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BP实现了业绩逆流而上。公司年报显示,投资回报高于以往五年平均水平,成为反超壳牌、雪佛龙和道达尔,业绩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跨国石油企业。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铁了心似的一路狂跌,把2008年创下的147.25美元/桶的历史高点纪录消耗了2/3强。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石油企业的大型航船既要保持前进,又要尽可能地规避国际油价可能长期下跌的风险,因此之前实施的降成本促盈利措施随之变成了压缩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业绩下滑的低油价应对术。
如果将当前的形势跟BP前几年面临的形势做一个类比,当时的BP急需提高盈利能力、促进业绩提升;而现在的跨国石油公司在油价一降再降时要考虑怎么减少负重、轻装前进,情况有些相似。而这些战略举措从短期看正是起到了一个缓冲器的作用,旨在使石油公司的业绩下降得慢一些、亏损少一些。
在采访中,罗佐县指出,在现在的低油价背景下,壳牌、道达尔、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采取的应对方略不同程度上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走BP走过的业绩改良之路。“总的说来,这些应对措施大同小异,但因为每个公司的情况都有特殊性,所以在力度、时间和节点上会有所不同。”
兼并扩张步伐暂缓
在国际原油市场寒冬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情况下就是抱团取暖,来壮大市值,提高竞争力。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曾掀起过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潮。虽然石油企业兼并与收购的盛行不是必然与国际油价的大幅走低联系在一起的,但也不可否认低油价为石油企业的并购提供了机遇——资产缩水,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收购成本。
上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引发了一连串的并购交易,正是这次的并购塑造了能源行业如今的格局。1998年BP用50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阿莫科公司,收购后市值达1460亿美元,跃居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前列。一年后,美国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埃克森和美孚合并成立埃克森美孚公司,一跃成为现在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的石油巨头。
此次油价下行,是否预示着新一轮的并购高潮就要涌起呢?
道达尔中国区总裁努北堂说:“兼并与收购的盛行取决于低油价维持的时间长短。”他举例说,2008年国际油价从最高点的147.25美元/桶飞速降到30多美元/桶。这本来是一个并购的好时机,但是因为这段低油价维持的时间很短,不到一年就上升到100美元/桶的合理油价区间,所以并购案发生的并不多。
此次国际油价低迷影响有多大,对跨国石油公司来说仍不明朗。贸然行动,风险较大。高级经济师朱润民认为:“从目前跨国石油公司经营策略的特点以及目前局势的不明朗来看,近期收购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兼并重组非常“热衷”的一些国家石油公司也并没有采取大的行动。如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仅是宣布,2014年至2018年期间将在货物和服务采购、租赁服务和公共工程方面减少支出213亿比索(1美元约合14.5比索),包括半数的采购中心,辞退17%的员工,合同减少21%。
“油价低迷时发生的几轮并购潮,经过跨国公司若干年实践反馈发现,有些并购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大型油企对并购的态度有了一些变化。”罗佐县说,“随着全球石油市场的变化,石油公司对之前的投资观念和发展思路进行深刻反省,家大业大的观点逐渐向注重效益靠拢。”
努北堂说:“目前跨国石油公司的并购案例主要发生在油服企业之间或者中小企业之间。如哈里伯顿对斯伦贝谢的收购。因为产业项目非常全面,道达尔不需要并购。我们目前没有并购的计划。当然,如果未来有合适的项目,我们也会适时出手。”
对此,郭海涛表示:“大规模削减上游投资可以保证企业现时的稳定经营,并购则是针对未来竞争力的提高。这反映了跨国油企在油价危机时不仅做减法,也会做加法。”
一体化业务结构是方向
2014年6月以来的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使得过去在高油价盈利能力较强的上游业务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盈利能力普遍减弱。壳牌、BP发布的第三季度年报信息显示,第三季度的盈利情况主要来自减少上游勘探开发的投入和在下游炼厂提高了运营和贸易。
低油价形势下,跨国石油公司经营现金流减少,运行和管理容易出现障碍,海外资产也大幅缩水,加之对油价走势不确定的预期,往往会给公司未来几年的投资计划带来重大调整。特别是上游资产随国际油价暴跌大幅贬值,对于业务集中于上游勘探开发的石油公司而言受冲击较大。此时,产业链完备,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此外,从产业内部因素看,石油产业链的上下游业务对投资的依赖强度有差异。据业内专家介绍,下游业务与上游业务相比,一个显著不同点是投入产出比较稳定。上游业务有无法避免的风险,像勘探的失败率就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公司的管理水平再高,技术水平再先进,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一问题。
罗佐县分析,由于一体化优势在油价相对低时比较突出,若低油价持续下去,石油公司发挥低油价下中下游成本降低优势,用下游业绩增长来抵消上游业绩下滑是完全可能的。
高油价时期,由于下游业务的运营情况不乐观,康菲石油公司曾做出了剥离下游资产的决策。这种行为曾经一度让康菲获得不少收益。但是,随着油价的下行,加之经济形势的低迷,康菲石油公司去年第三季度的年报显示,其利润已经较上年同期出现下降。若油价继续下行,康菲的经营业绩或许还会继续受到冲击。
在康菲决定剥离下游资产的同时,BP、壳牌等就明确表示,不会剥离下游资产。发展到现在,五大跨国石油公司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各自形成自己不同的结构比。道达尔、雪佛龙和壳牌的上下游业务比例大致维持在50%~60%之间。BP的上下游比例最大,超过了100%,但是在进行上游扩张的同时,也保持了下游必要的规模。
业绩最好的埃克森美孚一直是五大跨国石油公司中上下游结构最为稳定的一家,始终维持在40%~50%。“除了企业运营情况的因素外,在抗击油价波动的常态化下,特别是在影响油价因素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上下游结构的合理,对公司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罗佐县说。
低油价时期,不同的企业有着自身的不同情况,除了资产剥离、公司业务结构合理外,还需要“有充足的现金流的保障”。朱润民说:“不论对于大公司,还是业务相对单一的小公司,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在低油价时期保持观望态度的保障。”
责任编辑:石杏茹
壳牌能否收购BP
尽管哈里伯顿对斯伦贝谢的收购还没有引发更大规模的兼并浪潮,但是一些分析人士已经开始寻找未来并购最可能采取动作的目标——BP与壳牌走入人们的视野。
在遭受了长达五年的“墨西哥漏油事故”事件的惩罚后,BP顺势而为的“瘦身”使其在2013年的业绩出现逆转,但2014年夏天到现在的油价下行,无疑又给其当头一棒。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综合多家投行分析师的分析,卢布在过去三个月里下滑了47%。这一数字将导致BP持有的19.75%的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股份遭遇相关损失高达7.5亿美元。
不仅如此,受“深水地平线事件”的持续影响,1月20日,美国新奥尔良地方法官卡尔·巴尔比耶向BP开出了一张巨额罚单,总罚款金额为117亿美元。与“墨西哥漏油事故”发生前相比,BP“体重”已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共背负563亿美元的债务。加上北海油田的逐渐“老”化,奥本海默的股票分析师曾发布研究报告称,随着油价的下跌,再加上BP目前的市盈率已经下降了6/7左右,在同业公司中处于最低水平,因此该公司可能成为收购目标。
也有多位分析师对此并不赞同。在壳牌新任首席执行官本·范伯登的领导下,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在最近的几个月中一直在剥离资产。除此之外,对BP的并购是一项庞大的、可能需要耗时几年才能完成的交易。这两家公司都存在明显的业务重叠,欧洲反垄断监管机构会感到担心。
对此,罗佐县认为,壳牌收购BP的最终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这与跨国公司2013年底时做出的压缩投资进行“瘦身”的既定战略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