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访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刘继远
改善民生、促进素质提升和推进经济发展,乌石化的爱心扶助让帮扶地区改变了面貌。
○ 文/本刊特约记者 吴海燕
10年时间,1484公里的两点间,通过火车、汽车、飞机,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人向喀什地区疏勒县贫困乡、贫困镇传递着深情厚谊,从未间断,抒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奉献曲。
近日,本刊特约记者与乌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刘继远面对面,共同梳理起乌石化扶贫帮困的爱心轨迹。
民生为大
中国石油石化:扎根在新疆地区,您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扶贫帮困工作的特殊意义?
刘继远:作为中央驻疆企业,自觉履行三大责任,不但在促进地方跨越发展中起着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对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种认识,乌石化公司在加快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把扶贫帮困、履行社会责任变为企业自觉行动。乌石化公司2004年以来,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担负着疏勒县英尔力克乡和罕南力克镇8个贫困村及阔纳巴扎社区的帮扶工作。除了疏勒县外,乌石化公司的扶贫点从南到北。在长达10年的定点扶贫帮困中,我们始终坚持用真心真情为帮扶对象排忧解难,共投入资金千万元,用于石油希望小学、抗震安居工程、乡镇卫生院建设、文化室、修建乡村公路等。
维吾尔族人常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是亲戚。”与其说是扶贫工作,不如说是爱的传递接力,是民族团结大家庭的珍贵记忆。
中国石油石化:在多项扶贫项目中,乌石化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刘继远: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三个重点:改善民生保障、促进素质提升和推进经济发展。民生为大。石油人的扶贫援建重点就是民生。
对我们来说,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公共服务的事情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定点扶贫不仅推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团结。
中国石油石化:为了改善民生,乌石化把国有企业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应用到了扶贫工作中,具体有哪些方法?
刘继远:从输血转向造血,我们探索了许多方法,900亩高新节水工程、200平方米科技文化站、红枣杏干加工厂、精品葡萄种植培训示范园等为当地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4年,乌石化“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组找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模式—建立果蔬窖。
果蔬窖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合作社的大型集体贮藏窖,将形成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点,容量达600吨,初步形成规模化经营;另一种形式是村民以自己的贮藏窖入社,我们已经帮扶村民建窖78座,2015年3月验收后,村民近白菜一项收入已占年收入的10%。
教育是突破口
中国石油石化:6年前,乌石化公司为什么把教育扶贫作为疏勒县长远脱贫的突破口?
刘继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好一个人就是托起一个家。经过调研走访,我们6年前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脱贫的突破口,投入60万元在一乡一镇各援建一座维汉“双语”幼儿园,有效解决当地老百姓入园难题,去年还投入80万元资金对这两座幼儿园进行提升改造。这个项目被评为疏勒县“双语”教育示范基地。
2008到现在,18村和9村幼儿园共接收了700多名孩子了。因为进行了系统的双语教育,这些孩子在小学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
中国石油石化:2014年5月,乌石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新修了一条长18公里的乡村公路。为什么会把修路作为这两年的重点呢?
刘继远:我们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村工作组所在的罕南力克镇是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贫困镇。这个镇有22个村。其中,诺古特村共有168户,居住人口783人。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看见一村庄,走得泪汪汪”,曾经是罕南力克镇诺古特村的真实写照。很多农户居住分散,道路不畅,让农民吃尽了苦头,饱尝了由此带来的不便。为此,2013年年初开始,乌石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新修道路18公里,于2014年5月7日正式竣工通车,彻底解决了罕南力克镇诺古特村及相邻4个村村民的出行问题。
创新帮扶模式
中国石油石化:下一步,公司在创新帮扶模式上采取什么措施?
刘继远:今后,乌石化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围绕平安乡村、美丽乡村和富裕乡村建设“三条主线”,不断探索创新定点帮扶模式,建立起组织、资金、项目、人才等长效机制,重点采取如下措施。
继续加大理念扶贫力度,切实促进文化交流交往交融。要发挥企业优势,为当地百姓和管理者送去发展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脱贫致富出点子、出实招、出思路,帮助当地干部群众开拓视野、转变观念,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继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切实提升内在发展动力。把企业管理经验应用到农村建设上,继续加强定点扶贫县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提供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早日脱贫致富。
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切实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坚持开展扶贫援建项目回访制度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点,从技术管理、科学管理发展成紧密型、规模型合作制,努力做到建一个项目,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形成区域经济的“乘法效应”。
继续加强社会公益事业扶贫,切实提高地方文教卫生水平。充分发挥援建培训基地、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坚持帮助定点扶贫地区学生受教育条件明显提高。通过住村工作组成员用先进文化引领、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切实抓实“民生工程”为当地群众谋取更多福祉,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公众形象。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