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学府
2014年01月17日 16:52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夏世厚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有了自己的石油教育基地,教师们系统地钻研教材,教学质量一天天地提高。莘莘学子发奋学习,走上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社会主义建设大道。

  文/夏世厚

  “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啦!”1953年 10月1日,北京海淀区清华园以东,一半是田野、一半是工地的校园里,1000多名师生员工难掩喜悦之情,在副院长张定一主持下,举行了开学典礼。由此,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诞生。毛泽东主席给刚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题了词。

  石油教育迫在眉睫

  新中国建立后,百业待兴的共和国亟待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迫切需求油气资源。然而新中国之初,全国1.6万名石油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700人。发展石油工业急需人才,没有自己的教育基地,没有教育体系,没有自己培养的一代接一代的石油专门人才,就很难把石油工业搞上去。

  燃料工业部1949年11月成立后,即下设专门机构负责石油教育相关工作。1950年,一批石油专科训练班在全国各地开班。全国许多高校掀起学习石油的热潮,一些院校开设了石油钻采和石油地质专业,不少学子改学石油专业。清华大学化工系1950年成立了石油组,只有同学20人;1952年,它扩大为石油系,学生人数增加到600多人。

  全国第一次高等工业院校会议195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代理局长徐今强在会议上发言,介绍了石油工业技术人员奇缺的情况,呼吁有关大学为石油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他还亲自到清华大学做报告,动员化工系学生改学石油炼制,在学生中产生强烈反响。石油管理总局还在北京举办石油工业展览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参观。许多青年学生也纷纷前去参现,深受“祖国需要石油”的教育和激励。

  清华大学化工系是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培养通才的模式建立的,并无明确的专业方向。徐今强报告后,清华大学设置了“石油炼制”和“化工机械”专业。化工系三年级学生陈鸿璠被徐今强报告感染,毅然选择了石油炼制专业。1951年至1952年上半年,在全国不少大学中出现了“石油热”。

  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1952年7月和1953年2月两次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成立北京石油学院,最终得到周总理批准。1953年秋,石油系由清华大学分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学院。

  系统钻研苏联教材

  在北京西郊东北角上,耸立着六座红色屋顶、带有飞檐的高楼。两座教学大楼中间铺着一条宽广平坦的大道。南教室楼旁边,金工实习厂正在盖着屋顶,北教室楼旁边,煤气工厂的建筑正向空中扩展。清晨,辗土机在路上轧轧地响着,同学们夹着书本和讲义,怀着兴奋的心情,迎着朝阳,走向一排排整齐的临时教室。北京石油学院分设石油钻探、石油炼制和石油机械三个系,并设置有钻井、采油、储运、炼制及矿藏机械、炼厂机械、人造石油等七个专业。全校有200多个教师和1100多名学生。

  “苏联教材中讲到酮苯脱时,说要加入7%的甲苯,以降低溶剂的凝固点,而英美的教科书上是没有的。仅仅这一点就说明了苏联科学和工业实际是密切结合着的。”石油工学教研组教师杨光华说。教师们都参加了俄文速成学习,提高了俄文的水平。不少教师能初步阅读俄文专业书籍。从业务学习中,教师们都体会到苏联教材的优越性。化学教研组教师余志英、顾乐诚,经常仔细地阅读苏联化学教科书的每一章每一节,不放过每一个问题,并常和老教师商量。

  在教学中,他们体会到苏联教材有明确地目的性和严格的科学性。他们认为:“苏联普通化学教科书由质量不灭定律讲到倍比定律,讲到当量,更进一步讲到原子构造,而在以后的章节中再用原子构造的原理去解释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这样一环套一环,系统地由化学现象进入到原子构造,再由核心构造说到各种化学现象。”学校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和许多基础课程,采用苏联石油学院的教材;部分课程则根据苏联教材编写讲义。教学质量一天天地提高着。

  石油学院有19个教研组,大多数是新成立的。教师中80%是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学上碰到很多困难。但教师们认识到石油工业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困难,提高教学。各教研组对师资的培养十分重视。有的教研组把缺乏实际经验的青年教师派到东北或西北地区的厂矿去实习,有的派到其他学校去进修。留在学校的教师们定期做学习报告或讨论会。

  走上无悔的石油路

  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助下,在教学上发挥出积极性。机械制图教学小组中,绝大多数是青年教师,他们担负着全校700多名学生的机械制图及画法几何的教学任务。为了使同学减少学习上的困难,他们曾在两周内赶制了30多张大挂图。工程制图小组在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发挥集体力量、钻研教学业务与教学方法”的要求。不少青年教师独立地担负起讲课的任务。由于他们能虚心学习,工作有热情,一般都受到同学的欢迎。

  “只要有电源和水源,我们就能以自己的双手建立实验室!”在实验室还未建立的条件下,研究生提出建议。他们用木箱改装成实验桌,用水桶和玻璃管设置了供水系统,开始在自己建立的实验室中研究。

  在青年团召开的学习座谈会上,严大凡同学说:“实习经过辽西大平原时,我心里就想着:在这大平原上,如果让农民驾着柴油发动的拖拉机来耕种,粮食产量不知要提高多少倍呢!这就要求我们将来能把最好的柴油供给集体农庄。”

  陈建存同学过去曾想转系。他打消这个念头,说:“我在颐和园碰到了空军英雄赵宝桐。他知道我是学石油的,就紧握着我的手说:‘空军和石油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石油,飞机就成为废物。’是的,没有石油就不可能有巩固的国防,就不能保证国家的建设,我一定要把我的一生贡献给石油事业。”

  多采石油报效祖国

  1956年10月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贺龙、聂荣臻、彭真等到首都机场欢送来访的贵宾,北京石油学院的许多同学也作为群众加入了欢送的行列。中央领导同志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勉励大家为我国石油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副主席朱德1957年12月27日写信给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生,嘱咐同学们说:“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期待着你们以高度的热情和毅力,把祖国的石油资源开发出来。”

  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作为第一所石油高校成立后,石油高等教育相继建起了一批石油学院、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油高等师范学校。石油高校累计培养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数十万名。目前在各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石油高校的毕业生占了一半多。在历届毕业生中,有20多位同志成为省部级以上领导,千余名同志担任了局级领导职务,还有一批同志成了享有盛誉的专家和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海外都留下了投身石油事业的奋斗足迹,用知识报效祖国,唱响了“我为祖国献石油”之歌。

  责任编辑:陈尔东

  点 评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石油院校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具有为祖国石油事业献身的精神,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建设中的问题。他们既是石油工业继续发展的开拓者,又是石油战线优良传统的继承者。

  能否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归根到底在于有没有一大批具有现代化知识的人才。有了一大批人才,才能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投入资金的效益。

  没有技术可以引进,没有钱可以借,但人的素质是引进不来的。智力开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是不断提高石油石化职工队伍素质的根本。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