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80后劳模于海洋
2014年02月24日 14:1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刘江波 苏祺 黄 丹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12年来,于海洋凭借踏实肯干、勇于动脑的精神获奖无数。如今的他,只想做石化好员工。

  ○ 文/刘江波 苏 祺 黄 丹

  他,19岁加入中国石化成为一名加油员;20岁成为五星级加油站带班长;21岁荣获北京石油唯一“先进加油员”称号;22岁成为田村加油站站长……30岁获首都劳动奖章;31岁获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首届“加油中国 传承铁人”年度优秀人物等荣誉称号。他是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十里河加油站站长于海洋。在中国石化工作的12年间,他无数次站上领奖台,接受注目礼与赞誉。12年间,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他没有在家过过一个年。12年的青春岁月,他与中国石化一起走过。

  青春年少进入中国石化

  2001年,于海洋19岁。学习轻工业机械的他,和班里19名同学一起进入中国石化,成为中国石化的一名加油员。于海洋说,大国企,同学多,是他来中国石化的原因。近乎一半的同学变成同事,让喜欢热闹的于海洋好不开心。

  离家上班前,母亲对于海洋半开玩笑地说:“以后我们不指望你,你也别指望我们。”听了这样的话,于海洋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暗下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不辜负父母。

  金融街加油站是事业的起点。于海洋从加油员干起,努力学习各项技能,从早到晚忙的不亦乐乎。

  “那个时候不知道啥是疲倦,干啥事儿都充满激情,从宿舍醒来就骑车往加油站跑。”于海洋说。

  记得那一年北京下起了大雪,地面覆盖着厚厚积雪,自行车根本没法儿骑。晚上9点多下班的于海洋索性和同事步行回宿舍,嬉戏打闹一路,跑了13站地,回到角门宿舍已是晚上11点多,第二天照常起来上班。回忆起那段单纯快乐的时光,于海洋至今都笑出声来。

  于海洋对工作的热情、肯干,领导看在眼里。一年之后,于海洋得到“擢升”,成为五星级加油站平安大街站的带班长。又过了一年的2003年,21岁的于海洋获得北京石油当年评选出的唯一“优秀加油员”称号。

  盘活“死胡同”里的加油站

  2004年,22岁的于海洋进入广泽桥加油站,成为站长。在这里,他将画下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泽桥加油站紧邻北五环,门前是一条五环辅路。问题是,这是一条还在建设并未开通的路——十足的死胡同。除非专门来加油,否则很少有车经过这里。

  于海洋赴命之前,有人说,广泽桥站日销量过3吨就算厉害。说这样话的人,也许不会想到,于海洋在广泽桥的6年间,该站日销量一度达到50吨。

  于海洋发现,广泽桥附近是一个公交车总站,如果能吸引公交车来站里加油,销量肯定会大幅提升。

  于是,他发挥公关本领,和公交站负责人沟通协调。没想到,公交总站恰好需要一个定点加油站,双方不谋而合。

  迈出了第一步,于海洋又打上了出租车的主意。偶尔来加油的出租车司机随意地说,他们每天都在附近交接班,但发愁没一个固定场所。于海洋听到这个消息喜上眉梢,立刻与的哥、的姐们商量,希望来加油站交接班,不但加油方便还可以休息。为此,于海洋特意在站内腾出一块空间作为茶歇室。

  公交车和出租车成了广泽桥加油站的常客,往来之间于海洋和他们成了朋友,更多的车辆涌向广泽桥加油站。

  豪不夸张地讲,在2007年辅路开通之前,来这里的车都是冲着于海洋来的。

  2008年,广泽桥站成为奥运会定点加油站,于海洋又肩负起保供重责。6月到9月,他24小时坚守油站,寸步不离。其间,广泽桥站每天为100多辆奥组委车辆提供了油品。于海洋个人因此获得由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奥运安保个人三等功”。

  于海洋在广泽桥的六年中,加油站日均油品销量从3~5吨增加到26~27吨,最高达到50吨。一个死胡同加油站,实现了量的飞跃。

  一个便利店开了两道门

  2010年,于海洋又换了一个战场,来到十里河加油站当站经理。他说,换一个地方就有了新鲜感,又有了新的干劲儿。这座五星级加油站坐落在交通最繁忙的东三环边,坐落在两条路的交汇处,也是座成品油出库量达万吨的站。川流不息的车辆为这座加油站带来了超高的“人气”,行人车辆往来熙攘。

  于海洋明白,十里河油站原本实力雄厚,要实现质的突破必须多动脑筋才行。

  他首先从便利店销售入手。于海洋发现,这座位于马路拐角的加油站,可以同时兼顾两条马路的车流人流,但便利店的门朝站内开,只方便站内顾客购买商品,路上行人需绕进油站才能购物。

  “既然便利店另一侧也是马路,再开一个对着人行道的后门,便利店生意不就大大改观了?”于海洋这样想着便立即写申请要求给便利店开“后门”。2012年7月,沿街便利店门正式打开,生意随之异常红火,往来行人成为消费主力军。

  之后,于海洋又把加油卡充值大厅进行重新布置,改造为第二个便利店,吸引充值顾客选购商品。一个加油站两个便利店,一个便利店两个门,于海洋就是通过这种简单的资源优化重组,让十里河加油站非油业绩持续飘红。

  为了加强管理,于海洋还亲自对员工的业务知识及销售技能进行培训,带领着站里的员工“迈开腿,张开口”,定指标,找客户,抓住销售机遇,紧盯班组销售。他自制了经营数据分析表,每日登记销售数据及时对比分析,调整销售策略。他还通过在加油现场亲自演示规范服务动作、在销售实践中传授销售技巧,使员工们切实领悟到规范服务的重要性,也促使员工们快速掌握到规范动作要点和销售技巧。他还组织开展了班组与班组间、员工与员工间的“销售能手”评优活动,对每月评比出的销售冠军在站务会上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大家“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

  2012年,十里河加油站油品销量圆满完成任务指标,油品销售年出库量2200吨,非油销售5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9.8%;非油品销量完成任务指标,比上年增长16.27%。2013年非油销售557万元,同比增幅11.4%。

  关爱员工,事无巨细

  “说起管理经验,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快乐地工作是我的理想。只有员工开心,我才会开心……”于海洋坚持人性化管理,使每位员工在工作中真实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家庭般的温暖。他经常与老站长交流经验、与员工们真诚谈心。作为站经理,他与员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工作之余彼此互相照顾成为了朋友。

  考虑到站里还有回民员工,于海洋在厨房里专设了回民灶台;考虑到员工的情绪疏泄,他在办公楼配备了减压器材;考虑到员工情绪波动大,他会经常找员工谈心,排解疏导……始终为了大家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工作而努力着。正因为他时时刻刻为员工着想,有些员工已经追随他在加油站工作了多年。

  寻求事业与家庭平衡点

  2004的大年夜,于海洋和三个加油员小姑娘一起在油站过年。大家煮了一锅速冻水饺,几个年轻人不大会做饭,饺子全都露馅了。看到一锅面片子,霎时间,几个小姑娘抱在一起心怀伤感。这一幕一直印在于海洋脑海里。有了这份记忆,于海洋更不愿抛下员工自己回家过年。以至于,在加油站工作的这12年里,他没有一年与家人过团圆年。

  2013年8月5日,于海洋有了自己的孩子。妻子生产那天,他上午在产房陪护,下午回到公司开会。临走时,妻子的麻药劲儿还没过,孩子也没多看几眼。

  说起这些,于海洋有些心酸。“逢年过节,遇到大事儿,自己不能抽身,经常会受到妻子、丈母娘的数落,想想也挺憋屈的。有时候想,不如不干了,家里的房子租出去,可比工资高多了。”于海洋笑着说,“但毕竟已经干了12年了,熟人朋友都在这里,感情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有太多的难以割舍。”

  当初和于海洋一起来到中国石化的19个同学,如今只有三四个同学还坚守加油站的岗位上。于海洋对记者说,工作干得好还不够 ,以后还是要多陪孩子,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因为,他既想做一名石化好员工,也想成为一名好爸爸。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