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多面手”吕海滨
2014年05月21日 10:4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李青林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既是专家,又是侦探、发明家、维修工、导师,吕海滨一人身兼数种身份。

  ○ 文/李青林

  今年48岁的吕海滨是锦西石化公司焦化车间工艺一班的班长。因为班带得好,活儿干得漂亮,他成了公司和葫芦岛市的劳动模范,人们都很敬重他。他的故事很多,可最让同事们津津乐道还是他的几个“身份”。

  身份一:专家

  如今形形色色的专家很多,有点不受人待见,可吕海滨这个专家的头衔很硬气。因为他是干出来的专家。

  有一次,焦化装置加热炉辐射进料泵出口密封突然泄漏,需要紧急停泵。可此时备用泵正在进行改造,距完工还有十几天。为了不让装置非计划停车,车间决定先用功率较低的另两台泵替代备用泵,装置降量维持生产,待将密封泄漏处理好后再恢复生产。

  祸不单行。正当人们把辐射泵停下来准备处理密封泄漏时,却发现该泵的入口阀由于开工周期较长,阀内沉积了焦粉,怎么也关不严。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这意味着装置已经走到了停车的边缘。正值隆冬,装置一停一开耗费的成本巨大不说,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当班的员工急了,几次努力想把阀门关严,可都是无功而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公司已经下达了准备停车的命令。“就因为这小小的泄漏造成整个装置停产?”焦化车间主任仲崇伟心有不甘。

  “让我再来尝试一次吧!”得知此事匆匆赶到的吕海滨出现在众人面前。仲崇伟知道,这已是最后的机会了。在这十万火急的关头,敢接这个活儿的也只有这个焦化车间技能专家了。

  换好工作服,拿上工具,吕海滨带着两名员工进入了现场。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后,吕海滨的心一下提了起来:问题比预想的严重得多,不仅是入口阀不严,泵出口预热线的阀门也关不严。此时已无退路,吕海滨稳了稳神,凭自己的经验,确定这种情况只能用适度打击震动阀体、利用流体的正反冲击力把滑道中的阻碍物冲走的方法才能把阀门关严。说起来简单,干起来相当难。只见吕海滨时而敲击阀体,时而快速地开关阀,时而靠近管线凝神静听,时而又静静地停下来沉思着什么……此时的热油泵房里空气仿佛凝结了一样,大家屏住呼吸,看着他们三人忙前忙后,平时轰鸣不绝于耳的机泵声像是忽然按下了静音功能…

  两个小时后,两个阀门管得严严实实,不用停车了,所有在场的人长长松了一口气。

  身份二:侦探

  那是2012年的初春,天气乍暖还寒,正是管线最容易发生解冻泄漏的时候。

  这天,焦化车间在平整装置地面和修补地下泵房墙壁时,发现了有冒水和渗水的现象。水线泄漏,确定无疑。

  可漏点在哪呢?车间找来的施工队伍颇有经验,渗水处不远就有一个消火栓,看地势和距离,应该就是这个部位。于是,施工队三下五除二,破除地面。挖地三尺一看,错了!管线完好,滴水不漏。不要紧,这边这个不漏,肯定是那边的消火栓。再挖开一看,又错了!施工方蒙圈了,没遇过这样的活,咋往下干呀?总不能挨个刨消火栓吧!

  正当施工方和车间工程技术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吕海滨想出了一个办法。只见他拿来了司泵工常用的机械事故听诊器,杵在消火栓上挨个听。那神情,真像一个办案的大侦探。听了几个来回,他指着离渗水处100米开外的一个消火栓说:“就是它了!”

  施工人员半信半疑地挖开地面,没多深就看见水往上涌。“嗨,别说,还真准。”

  事后,吕海滨说,这个灵感不是他的原创,是学电视上介绍过的一个专门查水线的“听水工”。“有漏点的地方会有微微的嗡鸣声,管线会轻轻地颤动。我也是想试试看,没想到这还真‘蒙’着了。”

  身份三:发明家和维修工

  吕海滨说他从小就爱鼓捣东西,学习不太好,动手能力却很强。

  这种能力在他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每当干活遇到难题的时候,吕海滨就会利用废旧的物件琢磨出个什么玩艺儿来。别说,这还真管用。

  装置里的阀门井或是地沟里经常会有些积水要排出来,很多时候不能接潜水泵,一是地方狭窄泵放不进去,二是需要接电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土办法就是用个小桶一下一下往外掏,既吃力效率又低。吕海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几天,他利用废长明灯的燃烧器做了一个气抽子,利用蒸汽快速流动形成的抽力把水排出来。这个小小的东西不到40厘米,既轻巧又好用,原来以小时计算的活用了他的发明几分钟就搞定了。

  像这样的发明吕海滨还有很多。如吕海滨利用安全网改装的清油工具除油又干净又快。为了鼓励他,车间特意在资料室为他开辟了一个空间,让吕海滨专门搞他的发明创造。

  东西发明多了,吕海滨的名声越来越大,大家有什么活儿都来找他商量。“嗨,吕哥,车间那台加剂的隔膜泵坏了,维修工弄了几次都没弄好,你给研究研究?”车间主任仲崇伟来找吕海滨。

  “行,我看看。”吕海滨胸有成竹地接下活儿。可等他将那台小泵弄到资料室一看,后悔了。这是台德国进口泵,没有任何资料不说,铭牌上都是德国字,他一个也不认识。不过,他话既然说出去了,就得干到底。没有可借鉴的东西,吕海滨就把泵所有的部件拆下来,一个一个地研究。“那段时间,我的桌子上、地上全摆满了零件。我拆了装、装了拆,没心思干别的了。”吕海滨这样形容那时的状态。整整两个多月,吕海滨不仅弄懂了隔膜泵的工作原理,修好了泵,而且编出了这台泵的操作规程。

  仲崇伟主任说:“这一台泵价值2万元。本来是要换新的了,这一来车间又省了2万元。”

  身份四:导师

  吕海滨技术过硬,善于学习。1987年从部队复员入厂时,他还是个对炼油一窍不通的新手。27年的一线打磨,从工人到助理技师,再到高级技师,如今他已是公司级的焦化操作技能专家。

  对于自己的技术,吕海滨从不藏着掖着,谁想学他都倾囊相授。他带的班组整体技术水平一直在车间名列前茅。

  为了班组的平衡发展,焦化车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对班长进行轮换。这一回,吕海滨被调到了一个生产技术水平相对欠缺的新班组。这个班组一共29人,既有正规大学毕业生,又有技校生和复转军人,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几个老同志是复员兵,只会自己本岗位的日常生产操作,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点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架势。老同志这样,年轻人便也没了斗志。

  吕海滨出了个奇招。他把老同志升了“官”,让他们当导师,每人给配了一个年轻学习生。他对老同志说:“姜还是老的辣啊。你们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装置里的宝。年轻人要有长进,还得靠你们。”

  几句话说得几个老同志腰杆挺起来了。“可不,咱绝对不差,带个徒弟没问题。”

  话既然说出来了,那就得做呀!几个老同志为了面子也好,责任也罢,还真就下起了苦功夫,不但尽心尽力地教,而且背地里时不时地给自己充电。他们说:“既然班长这么信任咱,咱决不能丢这个脸!”

  没多久,这招就见效了。眼看着年轻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吕海滨又使出一招——轮岗。这下可就比起来了,你带的徒弟好,我比你带的更好,大家较着劲儿地学。车间有个“一岗多能”竞赛,原来这个班组很少有人参加,这回吕海滨带的班组通过多岗考核的“蹭蹭”地往上增,让其他班组瞠目结舌。这还没完,年终的技能大赛上,吕海滨班组出了一名技术状元、两名技术能手,班员耿志敏更是摘得了集团公司职工技能大赛的银奖。

  吕海滨班组出名了,人都说:“海滨,你真行。”他却说:“都是我们班那几名导师教得好。”

  几名老同志笑了,“海滨呀,你可别逗了,你让我们当导师,我们看哪,你才是真正的导师呢!”

  本文图片均由李青林提供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