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江苏油田高级技师田明无愧为“最美职工”。
○ 文/曹良才 潘月斌
4月23日下午,中宣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了10位全国“最美职工”的获奖名单。江苏油田井下作业处高级技师田明名列其中。
一位学历只有初中,技校毕业后又转行的普通工人,为何一再拾级而上攀登新高峰,从亿万职工中脱颖而出?
让我们从这些平凡的故事中,寻找田明最美之处,解读田明的成才之路。
刻苦钻研、勤于学习
2012年3月的一天凌晨,山东某连续油管设备公司招待所,46岁的田明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不停地滑动鼠标。
“才3点多,大师又睡不着了?”井下作业处连续油管队队长吴建,一觉醒来,看着亮光处田明的背影,打招呼。
“昨天厂家设计主管讲的那个液压阀还是弄不明白,上网查查……”田明没回头,盯着电脑屏幕。吴队长心里明白:田明又跟连续油管作业新工艺铆上劲儿了!
面对连续油管设备上国内最先进的电控和液压系统,田明戏称自己是两个“半瓶子”。
外文标识不详的电控和液压系统上面有170多个阀件和传感器。白天田明和3位“同学”认真看、听、记,晚上比对系统图逐一整理、熟记,上网查找说明,了解工作原理和作用。再不明白的,他第二天再请教厂方技术人员。为了记住这些阀门名称,田明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在跑步、散步时默记。
3位“同学”都记得,设备调试时,田明为油田特“长脸”的一件事。
一号泵压力异常,连续油管注入头标定拉力是36吨,测试时只有22至23吨,整个系统还动不动就“趴窝”。
价值2000多万元的设备出不了厂不说,还在监造方面前丢了脸。厂家急!一连两个星期采取系统性的检查和向国外专家咨询,就是找不到原因。
一直都在琢磨的田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老外把液压油的滤子装反了,液压油是否不干净有杂质?”
几次被田明当场问得下不了台的厂方设计主管,看着眼前这位一脸真诚的小个子,没有犹豫,立即把滤子拆开来看。还真装反了!于是,对含有锈迹的进口油箱重新进行磷化处理,液压管线全部重新清洗,确保了设备“血管”畅通,调试大功告成!
新设备回油田后,田明是专职“保健医生”,常常人到“病”除。去年6月的一天,连续油管设备突然“趴窝”。田明上井一排查,原来是设备的紧急熄火按钮被按下了。
从30年前上技校时是班里唯一到老师家敲门请教学问的学生,到出校门后屡次换岗位,再到人到中年学新艺,田明在不断求知学艺中一路走来,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营养,渐渐成为技能人才中的翘楚。
解读:底子差,后天补;不会的,立即学。无论是田明的前辈全国自学成才标兵、局劳模吴成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大拿”、局劳模安兴社,还是田明本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的成长、成才的历程告诉我们,在知识加速更新、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才能跟上企业、社会前进的步伐,才能为个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企业发展。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2013年10月16日8时,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大楼,全国第四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答辩现场。参加答辩的是从全国1469个成果先期评比中脱颖而出的24个成果的代表。其中,包括参加“神十飞船”研制的高手。在一天时间里,他们逐一“过堂”,从中产生12强。
第一个入场的是身穿合身的小号西装、打着红领带,精气神十足的田明。面对不照面的神秘权威专家评委,他似乎忘记了“一号签难打分”的考场“禁忌”,在10分钟的规定答辩时间里,应答敏捷清晰、语言流畅。他从容和自信的力量,源自于凝聚他和团队智慧和汗水的成果——《试油测试工艺配套工具的研制与应用》。
当晚,田明就买了返程票。因为他惦记着连续油管作业技术的一项重要革新——管内切割技术。
连续油管管内切割是井下大修作业一项新型应用技术。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试验,田明团队在永25-11井迎来了一次实战的机会。2013年11月12日,田明参加答辩离京回队不久,团队自主研发的连续油管管内切割技术,仅用7分钟就顺利切断该井井下油管,在业内创下了一个奇迹,为油田保油上产再添利器。
喜讯传出,元宵节前一天,美国一知名工具公司的中国总代理慕名从北京专程赶来。笔者获悉,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有望走进外部市场。
切割成功一个多月后,田明再攀职业生涯新高峰——荣获全国第四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唯一的一等奖。
“实践出真知,创新无止境,愿在高起点上更进一步。”这是时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春光给田明工作室的题词。田明没有辜负各级领导和同事的期望,在创新的道路上跋涉如前。
解读:实践出真知,创新无止境。多年来,田明、汪宏辉、厉昌峰们没有因为已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紧跟时代步伐,着眼生产需要、企业需求,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催生了一个个创新成果。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生产上哪里不方便、不顺手,哪里就是要动脑筋搞创新革新的地方。”这句话是田明的口头禅。
同样一句话,井下作业处几位负责人却读出了深一层的意思:田明眼里有活儿!永不停歇创新热情的背后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的表现,说到底是对企业的一种奉献。
不难想象,啃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接手许多专业技术人员都感到棘手的生产难题,对起点不高的田明有多难?得有多大的担当?
以下两则故事,分明可以感受到这位军人家庭出身的石油子弟,甘愿为企业奉献绵薄之力的那份情意。
1989年夏天,走上工作岗位才4年的仪表工田明初生牛犊不怕虎,向单位请缨:自己制作一种加载检测装置,力争解决进口200JC型计时器在保养后存在的走时误差等问题。测试工房里,近40℃的高温,蚊虫飞舞,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田明一干就是3个多月。最终,土装置摆平了,洋设备每年为企业节约费用20多万元。
2003年,测试工田明走进油田新疆试油项目。次年项目不需要测试工,他先后改行到作业工、电器大班等岗位,一干又是4年。这其间,田明的妻子尚在较偏远的井站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女儿上小学、初中常常自理生活。他则急生产所急,在多个岗位任劳任怨、不分昼夜的随时解决生产难题。为了解决高压深井氮气增压泵充氮压力低的问题,他把休假时间都搭上了,泡在工房不到深夜不着家,甚至钻研到天明。新疆5年,田明革新成果16项,为中石化西部大开发贡献了一份力量。
田明的成才一直伴随着组织的关心。特别是2010年7月6日,油田首个以操作层面劳模命名的工作室——田明劳模工作室成立后,田明在创新大道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奉献、报效企业之心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切。
工作室成立后,田明团队承接的科研攻关课题不断,并将攻关方向由试油测试技术,逐步向修井施工、设备改造等领域延伸,近4年完成技术革新80余项。
“奔五”的田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走上讲台,为中石化青年骨干创新研修班、高技能人才创新培训班和油田班组长培训班等授课,3000余人次受益。
当激动趋于平静时,手捧“最美职工”荣誉证书的田明,怀揣着新时代产业工人楷模许振超的勉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油田的沃土培养造就了我,只有把知识和技能无私奉献出来,才无愧于组织的培养和“最美职工”的担当!
解读:从全国劳动模范存明、李根奎、汪宏辉、华伟,再到现如今的田明,他们都是用知识、技术、技能奉献企业,成就理想的典范。身边的人、身边的榜样,做着与我们同样的工作,却取得耀眼的成就。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哪?也许就少了他们身上那份“生产中不方便之处,便是用武之地”的责任心,和那种执着为油田梦、石化梦、中国梦加油的奉献精神!
本文图片均由曹良才、潘月斌提供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