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在高彦峰的带领下,吉林石化高彦峰工作室从基础入手,围绕设备检修维护工作开展技改创新活动,不断创新管理标准、学习渠道和检修方法,成为了设备“神医”。
文/本刊记者 吕荣洁
“这是歪型扳手,可以在设备壳体外对内部的轴套背帽实行扳转;这是个压卡具的模具,可以统一卡具的尺寸和形状;这是联轴器,专门找正用的……”
8月底,在吉林石化化肥厂一个角落的高彦峰工作室里,高彦峰在向记者介绍他们创新的工具模具时如数家珍。
这位“设备神医人”高彦峰,就是吉林石化建修公司高彦峰工作室的“掌舵人”。他身形削瘦,面庞清秀,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镜。如今,他已是建修公司西部检维修二车间的生产副主任。
“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而且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高彦峰说。在他的带领下,高彦峰工作室围绕设备检维修工作开展技改创新活动,4年来,共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22项,为企业节创效益近1000万元。
今年3月,高彦峰工作室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委员会授予“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吉林石化至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作室。
没有攻不下来的难题
2010年,高彦峰工作室正式建立。它是吉林石化当年成立的三个工作室之一,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检维修水平。
工作室刚成立时,从普通钳工走上管理岗位的高彦峰觉得“挺迷茫”。工作室要做些什么工作始终困扰着他。不久,在一次检修工作中被他破解了。
化肥厂合成氨车间一台日产多级水泵多次出现问题。建修公司西部检维修二车间几经维修,依然未能找到根除方法。无奈之际,化肥厂和西部检维修二车间领导闻风而来,找到了高彦峰工作室。
高彦峰回忆说:“起初,我的意见他们不接受,他们的理论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接受。如果他们是对的,设备肯定不会频繁出现问题。”
后来,他把工作室的人都叫到现场。经过现场拆解、研究后,大家也不太赞成高彦峰的意见,而提出了不同意见:轴承质量不过关、转子壳体和叶轮不对中、平衡盘平衡力不够……
坐在屋里,大家对泵的结构和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反复讨论。最终,在它身上前后发现并解决了三个问题:找准定位问题、润滑油液位问题、平衡盘推力大小问题。
后期确定的几个改进方案中有很多意见也是大家共同想到的。如,工作室班长陶传恒发现了轴承润滑油液位不够这一微小问题。润滑油液位不够导致轴承形成不了油膜,轴承极易磨损、温度易高。
这次经历对高彦峰的触动很大。经过这件事,高彦峰觉得工作室有很多事情可做,并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解决生产设备问题、员工培训上。
高彦峰给大家鼓劲:“别被关键设备吓倒,不就是个铁家伙吗,有图纸,有工具,没有攻不下来的难题。”
在这方面,高彦峰给工作室带来了学技术、攻难关的“状元效应”。工作室攻克炼油厂催化装置三机组烟机“顽症”,检修周期由过去每年三次以上变为两年检修一次。提出并实施化肥厂合成氨装置三缸高压往复式柱塞泵国产填料套代替进口的建议,年节约进口备件费用50多万元;修复炼油厂芳烃装置计量泵,节约设备更新费用15万元……
为方便检修,他们还自己设计制造了适合装置内使用的运输小车,检修用的龙门小吊架,以及压轴器、抬轴器、拔销器等专用工具,既方便了检修,又提高了检修效率。
如今,不光是化肥厂,只要是吉林石化遇到高精尖设备的“疑难杂症”,吉林石化都点名交给“高彦峰工作室”承担。而这个集体也从不让大家失望。
转变方式 依靠制度管理
设备巡检一直是检维修施工的重要项目,特别是特保特护设备的巡检。这在高彦峰工作室是一项制度。
2012年9月的一天,工作室成员刘羽像往常一样到化肥厂巡检。当巡检到合成氨装置重要设备——P0202高压柱塞泵时,他听到了轻微异常响声。这引起了他的警觉。这个泵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刘羽果断地要求操作工停机,并对设备进行了仔细“体检”。检查结果让刘羽大吃一惊。经检查,发现该泵有一根柱塞已经断裂,活塞也有裂纹。如不及时检修更换,将引起装置停车的重大事故。之所以有如此精确的判断,有人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认为:“这是全员熟悉装置生产特点,深入掌握设备运行指标,做到心熟、眼熟、手熟,员工有发现、判断、解决设备运行过程所出现问题能力的结果。”
由于刘羽的发现避免了一场恶性设备事故的发生,高彦峰工作室决定将这一情况上报车间,车间又将它上报建修公司,对刘羽进行了奖励。
为了保证日常巡检的质量,根据吉林石化和建修公司的要求,高彦峰工作室制定了富有实效的巡检规程及合理的巡检路线,要求比吉林石化和建修公司的更细更严。如建修公司的巡检标准是每天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有人进行巡检,高彦峰工作室的要求是既有时间也有路线,而且时间分得更细,还设专人巡检。
已经在吉林石化工作了十年的陶传恒认为:“标准更细化,更有利于执行,也更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现在,高彦峰工作室创造并形成了“一切为了构件和保障设备运行”的“主题工作法”,即巡检细心、维护尽心、检修精心、质量放心。
从工作室成立那时起,高彦峰就一直琢磨着对于一个负责转机设备检修维护的班组来说,实用技术和工作经验无疑是最宝贵的。2011年8月2日,高彦峰休假结束后一上班就过问起这件事。
一本检修笔记记录着高彦峰工作室在检维修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方法及未得到解决的难题。
作为高彦峰工作室成员,崔健经常能看到这个笔记:“这对以后是个参考。在检维修过程中出现意见不统一时,可以参照往年的记录。”“这对自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能给大家提供参考资料。”高彦峰谈起建立“笔记”的目的时说。
如今,高彦峰工作室制定的管理制度覆盖了安全、质量、服务、技术等项,转变以前的人为管理,现在依靠制度管理。仅2012年,工作室人员就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
在高彦峰工作室,专项检修安全标准、专项检修操作规程、重点设备巡检管理制度,以及劳保着装要求、卫生标准等多项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执行严格、履行通畅,这些都得益于工作室建设的民主化管理。
更多的是要智慧和创新意识
高彦峰如今已然成了现代智能型产业工人的一个缩影。他认为:“现代化企业对工人的要求不单单是能干、敬业就可以了,更多的是需要智慧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他认为,当下要当好一名现代智能型产业工人,首先要不断地学习,其次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不断地学习,是高彦峰工作室的另外一项重点任务。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想改变自己,就要从学习开始。”在检维修大型机组设备时,高彦峰总是把课堂带到现场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出了一批机组检修的骨干力量。
最近,陶传恒遇到了一个难题。原来,102厂苯乙烯项目有一个外国进口的401泵,前段时间“盘不动车了”。苯乙烯是吉林石化新上的项目,自然401泵对他来说也是个新鲜玩意。当时,102厂领导和建修公司领导建议把这一难题交给高彦峰工作室。陶传恒说:“应该没问题。您把图纸拿来,我们得按照图纸的尺寸来修。”
但是401泵安装的时候,人家压根就没给图纸。经过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和自己的琢磨,陶传恒等工作室成员找到了问题所在——泵里面的口环出现了问题,造成泵振动。
于是,他们开始了车削。车削后,泵依然传出摩擦声音。这证明口环和轴之间的间距还是偏小。用了不久,盘车又有摩擦现象,只能再修。
这一次,他们将考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考虑到是不是轴弯了?经测量后,轴确实有点弯曲。就此,他们把弯曲的轴车掉了一点,没有超过原始尺寸。经过这次反复琢磨的经历,陶传恒体会到:“干维修和年龄没关系,干的年头多了就是经验多些,但现在设备更新很快。”
高彦峰工作室维修的绝大部分是“高、精、新”的设备,这对传统检维修操作技术的挑战也日益增强。高彦峰认为这种挑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的结构越来越大,设备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二是机械制造业的加工工艺越来越先进,设备的精度越来越高,操作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不断学习,并在实际中探索、学习。
现在,高彦峰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力量还是有限,最终要落实到团队上。这和原来高彦峰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推动企业技能人才专业化发展不谋而合。
作为一支维护保全服务性的检修队伍,只有不断通过提高个人技术水平和集体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生产。所以,除了把课堂搬到现场之外,他们还利用各种资源和媒介,大家集中进行学习;开展了“小课堂”“练兵卡”“工种小擂台”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达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动手能力和检维修技术水平。
通过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目前,高彦峰工作室已经形成高技能检修作业尖兵队伍。13名员工中,高级技师1人,技师1人,高级工9人,中级工2人。员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一般的问题都能自己来维修。其中,有四个人还能单独挑大梁,陶传恒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图片均由王英刚摄影
责任编辑:艾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