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初探碳交易
2014年01月22日 13:31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赵 雪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只有在中国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和制度,建立起国家级碳交易平台,才能参与进国际的碳交易游戏规则中。

  ○文/本刊记者 赵 雪

  2013年,被普遍看作是中国的“碳交易”元年。

  随着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交易所鸣锣开市,我国7个省市碳交易区域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11月26日,上海市碳交易所迎来首单交易; 两天后,北京碳交易所的清脆锣声再次将众人目光吸引到碳市场;此后一个月,广州、天津碳交易所开市迎客。至此,我国除湖北、重庆外,多半数碳交易试点已经启动。

  这其中,石油石化企业的身影清晰可见。

  试水

  作为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户,石油化工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多数企业急需尽快调整结构和产业布局,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因此,节能降耗与碳减排的压力不小,但潜力巨大。

  2013年11月26日上午,高桥石化和上海石化共购买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上海交易所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

  “高桥石化作为老企业在碳排放方面的紧迫性显得非常突出。而要降低碳排放,必须有新的节能减排项目跟进。中石化作为大公司,要积极配合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政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效,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上海高桥石化技术质量处科长李德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告诉记者,此次高桥石化购买的5000吨碳量出于两点考量,即对公司2013年排放情况测算,2013年高桥石化新建2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有新增排放量和根据上海市碳交易所卖方所能出售的配额量,综合算出交易量。

  事实上,作为中石化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海高桥石化从决定参与上海碳交易到最后成为首单交易方之一,准备工作长达一年半之久。

  2012年7月参加上海市碳排放工作启动会后,同年11月高桥石化便启动碳盘查工作,并于当年底完成2009年-2011年碳盘查报告;翌年1月,上海市发改委委托上海市信息中心对高桥石化开展碳核查工作,并在3月最终完成碳核查报告。

  与上海高桥石化有相似经历的是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由于各地方碳交易方式有所差异,燕山石化以协议转让方式从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购得2万吨碳排放配额,完成了自己的首笔碳交易。

  与上述两家买方角色不同的是,在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启动当天,中石油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卖方,共售出2万吨碳配额。

  紧迫

  就在北京碳交易所开市后一周,半个中国即被雾霾席卷。京津冀、长三角重污染区连成片,东部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达到6级,苏浙皖沪等地遭遇重度污染。

  《京都议定书》规定,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6种为温室气体。

  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排放温室气体345亿吨,其中中国占比高达29%,美国占比16%,欧盟占比11%。全球温度每上升1℃,中国就“贡献”了29%的温室气体排放。

  为有效降低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相继开展了有关减排行动。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确了各地区单位GDP二氧化碳碳排放指标,并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规定总体目标下降1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温室气体减排信息将在“国家登记薄”上登记。

  除上述工作部署以外,“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碳交易体系也是我国的重头戏之一。除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启动碳交易区域试点工作外,还计划2015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交易。

  目前,欧盟和美国碳交易市场占据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2010年欧洲市场的交易额,占全球市场交易额的84%。不过,有预测称,在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后,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一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

  据媒体报道,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梅德文表示,根据国际碳市场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2005年以来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发展,碳交易市场是非常好的一种激励手段,能够极大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增长,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资本红利。

  先锋

  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有利于推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实现低碳化发展。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可以看到,在全球国际石油公司的战略及行动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开发低碳高效产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发低碳能源技术等,是其共同的战略。

  作为世界五百强第四位的企业,中国石化认为,在应对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过程中,大公司要未雨绸缪抢占道德制高点,运用低碳发展新规则,培育绿色发展的竞争优势,履行社会责任。

  在高桥石化、上海石化完成中国石化首笔碳交易当天,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裁江正洪表示,此次参与交易是公司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体现了中国石化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碳交易市场化机制的支持和推动我国培育发展环保市场体系所做的积极努力。

  据记者采访了解,目前,中国石化被纳入碳交易试点所属企业共有20余家。随着试点地区遍地开花,这些企业也将相继参与进碳交易市场。

  一直以来,中国石化将能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视为企业节能减排的三驾马车。为此,中国石化专门成立了主管绿色低碳的部门——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并制定了一系列低碳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相关工作思路。

  “碳交易是减排的一种市场化手段。参与碳交易是中国石化实现绿色低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尝试,而减排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石化负责人告诉记者。

  事实上,中国石化更为看重的是对碳资产的管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2013年3月开始,中国石化便开始集中开展碳资产管理工作。在实物管理方面,对全系统包括油田、炼化、销售等不同板块的84家企业的所有装置进行了碳盘查和核查。目前,这一工作已全部完成。

  这次摸查家底,为中国石化下一步制定减排方案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数据。据中国石化内部人员向记者透露,2014年1月中国石化已经开始对2013年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盘查,并将在3月底对外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

  与此同时,中国石化还大力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试验研究。目前,中国石化已在5个油田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试验,累计封存二氧化碳77万吨。

  上述负责人认为,碳排放的额外性只有得到充分体现,才能完全实现其整体价值。因此,中国石化在价值管理方面也积极展开相关工作。据透露,中国石化未来不光要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还将试水碳金融等领域。

  中国石化还致力于开发清洁发展机制,并已在联合国成功注册两个地热集中供暖的CDM项目。这也是目前全球通过联合国CDM注册的仅有的两个地热集中供暖项目,预计每年可减排CO2(2是下角点)约15万吨,已获得签发核证减排量2.86万吨CO2(下角点)当量,实现了中国石化核证减排量零的突破。

  “国际石油石化公司用10~15年走过的路,我们要用2~3年走完,以国际型能源公司的标准履行社会责任。”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摸索

  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方兴未艾。几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目前,在已经开市的五个试点中,无论从参与身份、参与规则制度和交易过程均有区别。比如,深圳、天津允许个人及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而北京、上海、广州尚未开放;从配额发放角度看,广州采取的是97%为免费发放,3%需要企业购买,而其余四个试点均为免费发放。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七个试点应当按照当地产业结构、节能减排需求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诸多方面通盘考虑,进行长期规划。

  而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参与碳交易的人都在期望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体系。

  李德松认为,石油石化企业参与碳交易,可以增进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工作的紧迫感,加快这方面的投入。中国石化应考虑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即进行资源整合。

  事实上,企业内部融合的前提是需要全国碳配额的流通交易。这也是未来国内碳交易体系的最终发展方向。同时,只有在中国形成统一的碳排放市场和制度,建立起国家级碳交易平台,才能参与进世界的游戏规则中。

  一位中石化内部人士为记者比喻:“这就像从讲方言到讲普通话,最后以国家的身份去世界市场对接,在全球语境中讲国际语言。”

  不过,在建立全国统一体系过程中,仍有众多问题急需解决。

  彭博行业研究负责亚太公用事业的高级分析师岳启尧告诉记者,中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碳交易体制,首先要制定全国统一、持续透明的指导原则,但可以根据地区差异确定一定数量的补贴;碳交易参与方可以把相关数据放在公开平台上以确保透明度。

  在去年11月举行的第四届地坛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侯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表示,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制度非常重要。不管是七个试点省市,还是非试点省份,全国主管温室气体排放的主管部门要了解各个排放主体到底排了多少。

  岳启尧认为,碳交易市场的“商品”——-即排放量的准确计量和验证十分关键,要监测并评估城区以外碳排放量的难度则相对更大。

  有专家认为,建立统一的交易体系还需要有健全、统一的法律环境。政府对碳交易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能够有效增加诚信建设和监管体系的建设。这对于还处在自发初级阶段的碳交易市场而言,是健康发育的重要手段。

  作为“碳交易”的鼻祖,欧洲碳交易尽管正在经历低潮期,但发展历程可以为中国市场提供较好的借鉴作用。

  彭博行业研究负责欧盟公用事业的分析师Chris Rogers建议,中国的排放规模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而调整,以避免出现政府无法控制的需求不足或需求过剩。而任何来自免费许可的意外收获必须投入到减排的尖端科技或税收上,碳价格会推动电力价格的上扬,从而影响消费者,降低产业竞争力。政策制定需通盘考虑,包括市场容量、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等。

  在上述地坛论坛中,中创碳投副总经理郭伟表示:“试点就是各有特点,即便是试错的经验也是对未来碳市场的贡献。”这一观点,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次听到。

  无论是“碳圈”内的人,还是“碳圈”外的人,都在期待着从讲方言到讲普通话,直到用国际通用语言站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际公司并肩的那一刻。

  不过,就像一位中国石化内部人员告诉记者的那样:“中国碳交易市场现在仅仅是初级,真正到成熟阶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刘淑菊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